近年来,随着消费者健康认知和意识的显著提升,食品“健康化”升级已成为当前最热门的创新趋势之一。这一趋势无疑正推动着整个大健康市场朝着更为广阔的方向蓬勃发展。
根据中国消费者协会发布的《健康产业消费趋势发展报告》数据显示,预计到2024年,中国大健康产业的总收入规模将达到9万亿元,而到2030年,这一数字有望攀升至29.1万亿元。
同时,在国民经济水平持续提升和利好政策接连出台的优越环境下,药食同源作为大健康产业的重要分支,已成为消费行业最热门的概念之一,也是众多食品饮料细分赛道发展的关键方向。
从当前市场布局来看,“药食同源”在不同赛道的应用效果各异,越来越多的“药食同源”成分在各个品类的应用中已被探索出可复制的成功路径。这些产品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健康的需求,还为品牌带来了新的增长点。
然而,药食同源在食品行业中如何充分释放其潜力?哪些产品及成分正受到消费者的青睐?品牌又该如何实现商业化并保持有效创新?
为此,本文将基于FDL数食主张最新发布的《2025年药食同源食品饮料趋势报告》,深入剖析这一领域的市场发展态势、消费者需求洞察以及产品创新动向,探索这一赛道蕴含的机遇。本文将截取部分内容进行解读,若想了解完整内容,可通过获取《2025年药食同源食品饮料趋势报告》进行查看。
百亿蓝海赛道,机遇与挑战并存
药食同源物质(食药物质)是指既具备传统食品属性又拥有中药材特性的物质。根据《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这类物质必须同时符合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并具备传统食用历史的双重标准。从国内标准及当前市场现状来看,FDL数食主张发现,药食同源物质主要涵盖保健食品和普通食品两大类,而普通食品进一步可细分为功能性食品和传统滋补品。
同时,依据《食品安全法》的相关规定,一旦某种中药材被明确纳入药食同源名录,即可被允许添加至日常食品中,并根据其“食”与“药”的不同用途,依照相应的规定进行加工和销售。鉴于药食同源物质兼具食品与药品的双重属性,相关部门长期以来一直积极推进试点及目录认定工作。
截至当前,已明确公布的食药物质数量已达106种。未来,FDL数食主张相信药食同源目录还将继续扩充,以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
在政策的高度重视和社会共识的强劲驱动下,我国药食同源市场规模呈现出逐年稳步扩大的态势。最新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药食同源行业的市场规模已达到372.3亿元,并预计到2025年将突破550亿元大关。在2021年9月至2022年8月的一年时间里,淘宝天猫平台上药食同源类市场的品牌数量也显著增长,从1.08万家增至1.22万家。
然而,在迅猛发展的过程中,药食同源行业正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消费者认知不足、标准化欠缺、质量波动、信任度下降以及产品同质化等问题。为此企业必须顺应时代潮流,深入挖掘产业价值,以保障其可持续发展。
六大创新趋势,驱动药食同源新增长
随着消费水平的提升和科学营养观念的普及,全球消费者对健康的关注度日益增强。药食同源相关产品正逐步渗透至多样化场景,其功能设计和使用场景也日趋多元化。
在创新路径方面,越来越多的品牌开始专注于成分配方的优化升级、技术层面的革新、目标人群的精准定位、应用场景的拓展、产品形态的创新以及跨领域的融合发展,展现出极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鉴于篇幅所限,本文仅展示部分数据内容以供分析和解读。若需获取完整报告,请扫描文末二维码,添加小助手进行领取。
(1)成分升级
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日益增强,他们在选购药食同源产品时,对成分的关注度也在逐步提升,成为推动市场增长的关键因素。相关数据显示,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对成分的关注度高达42.97%,成分已然成为影响消费者购买决策的首要因素。
这种对成分的高度关注直接推动了药食同源市场中明星成分的销售增长。燕窝、枸杞、阿胶和人参等传统明星成分,凭借其在健康功效上的显著作用,继续在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
同时,消费者对成分的关注也促进了高增长成分的市场表现。其中,金银花、茯苓、沙棘/沙棘原浆、山药和阿胶等成分,因其在特定健康功效上的优势,显示出强劲的增长潜力。金银花的MAT2024年销售额为3.5亿元,增长率达到103.9%;茯苓和沙棘/沙棘原浆的增长率分别为54.2%和31.6%。这一现象背后也反映出消费者对天然抗菌、提升免疫力和抗氧化需求的显著增加。
另一方面,消费者对药食同源产品成分的关注日益加深,这直接推动了对“道地原料”高标准追求的热潮。在选购过程中,消费者更加注重药效和成分的真实性,这一趋势促使药食同源产品在质量认证、安全性检测和成分检测方面不断进步。
当前,我国消费者在选择中药材时,药效和成分的考量分别占51.62%和45.45%,对副作用的担忧也达到了36.04%。这种高度关注有效推动了溯源体系产品和专业认证产品在市场上的表现。全国中药材溯源体系的覆盖率已高达90%,消费者愿意为可追溯药材支付高达30%的溢价。京东健康的数据显示,标注“GAP认证”的中药材销量年增长率达到220%,复购率高达68%,充分显示出消费者对高标准药材的强烈认可。
此外,云南三七、宁夏枸杞等12种药材成功通过欧盟PIC/S认证,出口价格提升3倍,进一步验证了国际市场对高标准药材的旺盛需求。这些数据充分表明,消费者对药食同源产品成分的关注不仅推动了国内市场的高标准发展,也在国际市场拓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由此可见,消费者对药食同源产品成分的高度关注已成为推动行业向高标准发展的主要驱动力。这种关注不仅提升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促进了行业的健康和规范化发展。企业应积极顺应这一趋势,通过加强原料的真实性和产地可追溯性,强化质量认证和安全性检测,以满足消费者需求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2)技术革新
除了消费需求倒逼产业创新,高新科技的引入同样是解决药食同源产业痛点、推动产业升级的关键因素。在药食同源领域,传统技术如水提取法和煎煮法等存在提取纯度低、有效物质破坏等问题,而新兴技术的应用有效克服了这些弊端。
精准农业、合成生物技术、现代中药发酵技术、超临界萃取技术、植物小分子仿生学转化技术、微囊化技术以及智能加工等高新科技的广泛应用,显著提升了药食同源产品的提取效率、纯度和生物利用度,同时确保了产品的标准化与安全性。
例如,精准农业借助GPS、遥感和物联网技术,实现了种植的精准管理,有效提高了产品的品质和产量;合成生物技术通过基因编辑,实现了天然产物分子的异源表达;微囊化技术则通过包裹有效成分,显著提高了生物利用度。
这些高新科技的融合应用,直接推动了药食同源产业的标准化和即食化进程,满足了消费者对高品质、高安全性产品的迫切需求,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实有力的支撑。
作为药食同源领域的常见创新技术,中药发酵技术拥有悠久的历史,可追溯至先秦时期,并历经自然发酵到现代微生物学、发酵工程及药物分析等技术的融合与发展。该技术借助微生物的作用,将中药中的大分子成分降解为更易吸收的小分子,同时转化和增强活性成分,降低毒副作用,从而显著提升中药的疗效和安全性。
目前,现代中药发酵技术主要分为固体发酵、液体发酵和双向发酵三类。这些技术各具特色的微生物特性、优势和局限性,尽管能有效提高中药的活性成分并减少毒性,但在发展过程中仍面临诸多挑战,如发酵机制不明确、菌种筛选困难、质量标准不一致等问题。因此,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标准化体系,加强菌种和基础研究,以推动现代中药发酵技术的更高质量发展。
(3)场景细分
当前,我国药食同源产品市场正处于从泛滋补向精准养生转型的关键时期。随着消费者健康意识的增强以及对个性化健康解决方案需求的持续增长,药食同源产品通过科学转化和场景适配,精准满足现代生活中的具体健康需求,如三高管理、改善睡眠和骨骼健康等。这一转变不仅降低了健康管理的门槛,还提升了消费者的体验和黏性,推动产业向更精准的健康解决方案迈进。
例如,针对三高问题,山楂、荷叶等成分备受青睐;而在改善睡眠方面,酸枣仁、百合等成分逐渐流行。这些成分的受欢迎程度反映了消费者对具体健康问题的关注,同时也彰显了药食同源产品在提供精准健康解决方案方面的巨大潜力。
此外,消费场景的细分,如营养早餐、下午茶轻食和加班夜宵,进一步凸显了药食同源产品在满足不同生活场景下健康需求的重要作用。这种场景化和精准化的产品开发策略,不仅有助于企业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个性化需求,也为药食同源产业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机遇和方向。通过聚焦消费者的具体健康问题和生活场景,药食同源产品市场有望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
从“食补养生”到“朋克养生”,大众对功能性食品的热情始终不减,这也使得药食同源市场持续焕发活力。随着国家相关政策的逐步完善和消费者认知水平的提升,未来药食同源市场必将更加规范与繁荣。
与此同时,从成分优化、技术革新到场景和需求的细化,传统药食同源概念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焕发出新的光彩,创新趋势正朝着多元化、专业化、个性化的方向迈进。
未来,健康理念引领下,FDL数食主张相信药食同源概念将持续为一代又一代消费者的美好生活增添健康色彩。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向母婴行业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方式:168466559@qq.com
长按扫码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