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以来,全球绒毛浆供应链震荡加剧。受中美关税战影响,美国进口绒毛浆成本飙升近50%,国内现货市场陷入“有价无市”困局。业内人士预测,卫生巾、成人纸尿裤等依赖绒毛浆的产品或面临10%-20%的价格上涨压力,中小企业生存危机迫在眉睫。
一、供应链断裂:一场被关税放大的“卡脖子”危机
1. 进口依存度高达90%,国产替代难破局
据隆众资讯数据显示,我国每年进口绒毛浆约100万吨,其中90%依赖美国市场。国产绒毛浆年产量仅10-20万吨,短期内难以形成有效替代。某头部纸尿裤供应商透露:“即便国产浆报价突破9000元/吨,仍无法填补进口缺口,设备改造周期至少需6个月。”
2. 贸易商集体封盘,中小企业库存告急
当前国内市场呈现“抢货大战”态势,多数贸易商进入封盘状态,部分现货价格飙升至1.2万元/吨。大企业都会有几个月库存暂稳阵脚,但中小企业库存普遍仅能维持1-2个月生产,部分已暂停接单。
二、成本传导链:从原料到消费端的“蝴蝶效应”
1. 卫生用品成本结构承压
卫生巾:绒毛浆占比15%-20%,若原料价格翻倍,终端成本将增加8%-10%
成人纸尿裤:绒毛浆占比30%,成本增幅或达15%-20%
2. 转口贸易暗藏风险
部分企业尝试通过东盟转口规避关税,但物流成本增加12%-15%,且面临海关审查风险。业内人士警示:“非正规渠道原料可能掺杂回收浆,这与315曝光的‘翻新卫生巾’产业链如出一辙。”
三、行业乱象再起:安全红线遭遇价格冲击
1. 劣质替代隐患浮现
某供应商担忧:“已有白牌厂商尝试用竹浆混合纸浆替代绒毛浆,吸水性能下降40%,且易引发皮肤过敏。”这与2025年央视315曝光的“回收医疗塑料制纤维原料”事件形成呼应,凸显行业原料监管漏洞。
2. 标准滞后加剧风险
当前GB 15979-2024虽禁止可迁移性荧光增白剂,但对绒毛浆来源追溯、化学残留等关键指标仍缺乏强制检测要求,为劣质原料流入留下空间。
四、破局之道:构建全产业链协同治理体系
1. 紧急应对建议
政府层面:启动原料战略储备机制,对中小企业实施关税补贴
行业协会:建立跨境采购联盟,探索俄罗斯桉树木浆等替代树种
企业对策:加速设备升级实现“混浆生产”
2. 长期治理机制
中国宏观经济研究院张燕生研究员强调:“需建立原料溯源区块链系统,将绒毛浆流通路径纳入企业认证体系,杜绝‘回收料-翻新产品’灰色产业链。”此举可借鉴欧盟Ecolabel生态标签经验,推动行业从价格竞争转向质量竞争。
本次危机暴露出卫生用品行业过度依赖单一原料产地的系统性风险。监管部门需加速推进《卫生巾(护垫)新国标》落地,将绒毛浆溯源纳入强制标准,方能在全球供应链变局中守住质量底线。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向母婴行业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方式:168466559@qq.com
长按扫码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