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出生率七连降、生育意愿持续低迷的背景下,鼓励生育再度成为两会期间的热门话题。多位人大代表聚焦“父亲育儿假制度”、“生育成本合理分担”、“职场女性生育焦虑”、“育儿支持”等社会热点,提出要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
两会期间,多个相关议题登上热搜
01
保障公平就业权益,
释放全职妈妈潜力
日前,国家统计局发布数据,2023年出生人口为902万人,总人口比上年末减少208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1.48‰,出生人口创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最低纪录,出生率创有记录以来的最低水平。受初婚年龄延后、年轻人生育意愿下降、育龄妇女减少等综合因素影响,《中国发展报告2023》调查显示,未来出生率可能将延续较低水平。对此,全国政协委员、黑龙江省政协副主席庞达表示:“为已生育的松绑,才能给未生育的希望。”
两会期间,全国妇联提交的《关于助力完善落实生育支持政策 共同经营生育友好环境的提案》提出,要保障妇女享有公平就业机会的法律政策日益健全,在制定实施促进妇女生育和就业平衡的积极措施方面还需进一步着力。调研显示,三孩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有25.39%的被访企业承认存在只招男性或同等条件下男性优先的情况;在有女职工生育的930个被访企业中,有63.40%没有执行延长产假政策。
全国人大代表万立建议,建立企业保障妇女权益奖励机制,通过对企业进行正面激励,提高企业在保障妇女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就业方面的积极性。
全国政协委员吴海鹰则表示,在三孩生育政策背景下,支持全职妈妈再就业对消除生育顾虑、提高生育意愿、释放全职妈妈人力资源潜力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是提升全职妈妈家庭和社会地位、促进男女平等的重要保障。
02
中国养娃成本几乎全球最高,
着力推动建立合理成本分担机制
近日,育娲人口研究发布了《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报告显示,中国家庭(不含港澳台)0-17岁孩子养育成本平均为53.8万元,养育到本科毕业平均要花费68万元。另外,报告估算,在中国,抚养一个孩子到18岁的花费相当于人均GDP的6.3倍,仅低于韩国。
有多位代表建议推动设立父亲育儿假,推动男性积极分担养育责任的同时,建立多方共担的合理成本分担机制。据了解,第四期中国妇女社会地位调查数据显示,0-17岁孩子的日常生活照料、辅导作业和接送主要由母亲承担的分别占76.1%、67.5%和63.6%。
全国政协委员吴瑞君提出,可探索实施夫妻共享的育儿假,强制男性休假不少于育儿假的三分之一,引导企业消除隐形障碍,营造育儿友好环境。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茅倬彦教授则表示,除了推动男性积极分担养育责任,还应强化制度建设促进劳动力市场生育成本的分担,比如,建立多方共担的合理成本分担机制,缩小男性和女性雇佣成本差距,保障女性就业权益。
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张表齐提出进一步优化生育支持政策的建议,包括推动建立父亲育儿假制度、建立分级共担育儿假成本机制、将普惠托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等。他表示,带薪育儿假的成本不应仅由用人单位承担,应建立企业、生育保险基金、政府财税政策等多元责任主体分担机制,加强政策执行的指导监督并明确惩罚措施,探索灵活休假方式,在提高育儿假使用效果的同时尽量降低对用人单位运营的影响。
03
加强托育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生育支持政策
“二孩”“三孩”政策放开后,还有相当比例的家庭“想生不敢生”。为了实现我国生育率向适度生育水平迈进,让“三孩”政策落地见效,不仅需要生育政策的调整,还需要构建一个配套的经济社会政策体系。全国政协委员谢文敏表示,“完善生育补贴制度、加强托育服务体系建设,很有必要。”
当前,我国托育服务尚处于起步阶段,一方面,现有托育服务只能满足7%家庭婴幼儿照护服务需求。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斌介绍,中央预算内投资和中央财政投入已支持普惠托育,全国千人口托位数从2022年底的2.5个增至3.36个。另一方面,我国托育服务机构的价格普遍偏高。根据全国政协2020年调研数据,托育机构平均月收费在2700元左右,占当年我国家庭可支配收入的36%。
据了解,“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2024年民生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多位人大代表和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完善生育支持政策。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人口与发展中心主任贺丹表示,建立科学合理的生育支持政策框架体系是一项需要长久努力和发展的事业,其中最为关键和困难的是完成核心制度设计并建立长期稳定的基本财政投入机制。
全国人大代表钟灿建议,出台相关政策,为普惠托育服务提供免费或低价场地,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最大限度降低托育服务运营成本,使民办托育的收费更亲民。
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提到,健全生育支持政策,优化生育假期制度,完善经营主体用工成本合理共担机制,多渠道增加托育服务供给,减轻家庭生育、养育、教育负担。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向母婴行业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方式:168466559@qq.com
长按扫码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