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中

健康产业朝阳赛道:从“发展中规范”到“在规范下发展”

2023-08-16 来源:产品可靠性报告

  中国保健品市场主要包括保健食品、保健药品和保健用品,从市场规模数据来看,2018-2022年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市场规模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2021年市场规模达到6272亿元,同比增长12%;初步统计,2022年,中国保健品市场规模超过6900亿元。据前瞻产业研究院查询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保健品行业快速发展,历年新注册企业数量快速增长,截至2023年5月15日,中国保健品行业注册企业超过6.3万家。其中,2022年新注册企业数量创历史高峰,达6172家。2023年截至5月15日,中国保健品新注册企业数量已有3657家。

  健康产业朝阳赛道,千亿市场加速渗透

  中国保健食品市场历经近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包括原料与功能声称管理、产品注册审评、生产经营许可、GMP审查等在内的一整套上市前后监管制度体系。这些改变使得中国保健食品市场愈加规范且完善。

  随着消费健康需求的不断刺激和市场对于大健康产业的吸引力,越来越多的企业研发生产保健食品,据IQVIA统计,截至2022年6月,中国保健食品市场已上市产品共有29310个。随着国家人均GDP的提升,消费者在保健食品消费理念和消费意愿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保健品在消费属性上将逐渐从可选消费品向必选消费品转变。

  国民保健意识加速觉醒,居民消费观念升级,对保健品需求增加,为保健品行业带来长期利好。结合各个细分领域的预测数据,前瞻产业研究院预计到2028年,中国保健品行业市场规模将超过1.5万亿元。

  随着技术的发展和科学研究的深入,保健品市场的产品种类将更加多样化。除了传统的维生素和矿物质补充剂,预计将出现更多基于植物提取物、蛋白质补充剂、益生菌和其他功能性成分的产品。随着互联网的普及,电子商务将成为保健品市场的重要渠道。在线购物的便利性和广泛的产品选择将吸引越来越多的消费者选择在网上购买保健品。随着市场的扩大,保健品行业的竞争也将更加激烈。为了在市场中脱颖而出,品牌需要加大研发投入,提高产品质量,并建立良好的品牌形象和口碑。

  随着保健品行业的发展,监管机构将加强对市场的监管和规范。这将有助于减少虚假广告和低质量产品的出现,提高消费者的信任度和保健品的整体质量。因为消费者越来越倾向于天然和有机的产品,植物性保健品的需求将增加。个性化营养和定制化保健品的需求将增加,消费者希望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和需求来定制自己的保健品。电子商务将继续成为保健品销售的主要渠道,消费者更喜欢在网上购买保健品。

  质量和安全将成消费者最关注的问题

  保健品行业继续保持增长,需要注意质量和安全问题,以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和期望。

  保健品是个通俗的概念,没有明确的法规定义,指对人体有保健功效的产品,既包括食品,也包括器械等。在某些语境下,人们用保健品指代具有营养价值的食品,在另一些语境下,保健品是保健食品的简称。

  保健食品有明确的法规定义,根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保健食品是指声称并具有特定保健功能或者以补充维生素、矿物质为目的的食品。保健食品适用于特定人群,调节机体功能,不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并且对人体不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危害。根据功效,保健食品可以分为两类,即特定保健功能产品和营养素补充剂。功能性食品在国内尚无明确法规定义,本质上仍是普通食品,按照普通食品进行监管,产品上市前无需注册或者备案,不能进行功能声称。

  保健食品的用途介于食品和药品之间,消费者认知相对模糊。食品和药品有清晰的边界,食品维持生存和提供营养,药品用于预防、诊断和治疗疾病,而保健品介于二者之间,其本质是补充人体营养缺陷和调节机能,其功效因人而异且短期不具有明显效果,因此定义和认知相对模糊。不同国家对保健品的界定和管理差异较大,仅从名称上看,美国叫膳食补充剂(dietary supplement),欧盟称补充食品(food supplement),澳大利亚归类为辅助药品(complementary medicine),日本则有保健功能食品(health food)。

  保健食品的发展历程,监管逐步完善迭代

  保健食品的发展伴随着监管和制度的逐步完善,从“发展中规范”到“在规范下发展”。

  1985-1994 年是发展起步期,中国传统滋补养生食品的历史悠久,但是营养保健品的形态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才开始出现,产品以中式滋补类为主,典型企业产品包括杭州保灵的蜂王浆、太阳神口服液等,产品质量参差不齐,虚假宣传盛行。这一期间的行业法规仅有于 1987 年出台的《中药保健药品的管理规定》,其对中药保健药品的临床和审批做出了规定。1995-2004 年是在发展中规范的阶段,行业规范逐步确立,开始实行审批制。1996 年《保健食品管理办法》出台,明确了保健食品的定义,并开始对保健食品实行批准文号的身份管理制度,即保健食品企业必须为产品申请批准文号,在对外销售的获批产品外包装标注“卫食健字”字样,业界俗称“蓝帽子”。随后的 10 年中,国家有关部门陆续规范了保健食品的评审、功能学评价、检验与评价、广告审查等行为,营养品产业的生产、销售和管理逐步进入规范发展的轨道。在该阶段,钙片、维生素、蛋白粉等膳食补充剂发展迅速,膳食补充剂、中式滋补品并行发展。截至 2004 年获得批文的保健食品产品共有 6900 余个。2005-2015 年制度进一步完善,开始实行注册制,同时监管逐渐强化。2005年国家出台《保健食品注册管理办法》,明确对产品的注册申请与审批等工作的具体规定。2015 年新修订的《食品安全法》将保健食品纳入特殊食品进行严格管理;同年,新修订的《广告法》规定保健食品广告不能涉及保证功效安全、疾病治疗、药物对比、健康必需,不得用广告代言人做推荐。此外,2012年跨境电商试点工作启动,Swisse、Blackmores 等国外品牌进入国内。截至2015 年,获得注册批文的保健食品产品共有 1.4 万余个。2016 年至今,注册、备案双轨制推动了行业的繁荣,保健食品在规范下发展。2016 年出台的《保健食品注册与备案管理办法》推行注册备案双轨制,构建起有层次的制度体系,有助于行业的发展与创新。在 2018 年的权健事件后,2019 年国家 13 部门联合开展整治“百日行动”,重拳整治市场乱象。此外,2019 年以来,围绕原材料目录产品命名、功能声称等国家出台更新了一系列文件,进一步规范行业发展。截至 2021 年底,获得注册的保健食品批文共有 1.7 万余个,获得备案的保健食品批文共有 9100 余个。

  注册、备案双轨制推动了行业的繁荣

  注册制下产品创新空间大,备案制下产品上市周期快,双轨制并行有助于推动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

  根据使用的原料是否列入目录,保健食品实行注册和备案双轨制管理。对于使用已经列入保健食品原料目录的保健食品,以及首次进口的属于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保健食品,实行备案制;对于使用目录外原料的保健食品,以及首次进口的属于补充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除外的保健食品,实行注册制。目前我国已上市的产品中,60%通过注册上市,40%通过备案上市。

  保健食品原料目录涵盖88 种原材料,包含 83 种营养素补充剂类原材料以及 5种功能性原材料,因此营养素补充剂主要通过备案制上市,特定功能产品主要通过注册制上市。

  注册制和备案制相互补充,有助于保健食品行业的创新与规模发展。注册制下,产品在原料和剂型的选择上有更大的空间,因此可创新的空间更大,但产品的实验要求高,审批周期长,资金耗费多,数据显示,2019 年获得注册批文的保健食品,超过 90%注册周期分布在 5-6 年里。备案制和注册制形成互补,备案制下,产品不需要做动物实验和/或人体试食实验以及毒理学试验,审批时间通常为 1-3 个月,且审批通过后无有效期限制,产品上市的时间、成本都相对较低,但因为原材料目录有限,集中在营养补充剂类产品,备案制上市的产品呈现同质化特点。

  规范化发展初期,产品创新与消费渗透均有较大空间

  从市场规模的角度,我国保健品市场规模大,但人均消费额仍有较大提升空间。IQVIA 对保健食品的统计包含了进口“功能性食品”,根据其统计,2021 年全球保健食品行业规模达到了 2732 亿美元,其中美国市场规模为 853 亿美元,占全球市场的 31%,中国市场规模为 485 亿美元,占全球市场 18%,市场规模位列全球第二。但是我国人均保健品消费额水平较低,根据欧睿数据,2022 年我国人均年度保健品消费额为 38 美元,而日本/澳大利亚/加拿大/美国/西欧人均消费额在 138/205/110/194/56 美元。我们认为,随着经济水平的提升,居民健康意识有望进一步提升,我国人均保健品消费金额尚有较大发展空间。

  膳食补充剂零售规模增速高于传统滋补产品,我国保健品消费呈现专业化、现代化趋势。根据欧睿数据,膳食补充剂和传统滋补产品是中国消费者健康领域的两大品类,2019 年二者增速均出现较大幅度下降,主要原因是 2018 年权健事件打击了消费者信心;2019 年之后,膳食补充剂的增速明显高于传统滋补产品,业内认为这在一定程度上表明保健品消费呈现专业化趋势。2022 年我国膳食补充剂零售市场规模达到 2001 亿元,过去 10 年复合增速约 8.9%;传统滋补产品零售市场规模达到 1144 亿元,过去 10 年复合增速约 8.2%。

  膳食补充剂竞争激烈,市场格局分散

  借鉴海外市场的情况,日本/美国/西欧膳食补充剂市场呈现相对分散的特点,CR5 分别为 25%/22%/17%,澳大利亚和加拿大市场呈现相对集中的特点,CR5 分别为 45%/41%。不同地区市场集中度的差异主要和监管与准入标准相关,澳大利亚、加拿大将保健品作为特殊药品进行监管,因此上市门槛高,而欧盟、美国和日本把保健品作为特殊食品监管,门槛相对较低。根据欧睿数据,2022 年我国膳食补充剂零售市场 CR5 为 29%,其中汤臣倍健(300146)为龙头,市占率达到10%,其他 4 家市占率仅为个位数。

  日本保健食品内涵丰富,三大细分品类实行分级管理

  根据日本消费者事务厅的定义,食品分为一般食品和保健功能食品两类,其中保健功能食品获批后可对批准的功能进行标示,包括特定保健食品(FOSHU)、营养机能食品(FNFC)和功能性标示食品(FFC)三类。特定保健用食品于1991 年引入,实行审批制,进入门槛高;营养机能食品于 2001 年引入,产品成分及用量需使用经过科学认证的营养成分,产品可以直接上市销售;功能性标示食品于 2015 年引入,上市前 60 天企业向消费者事务厅备案即可。伴随着三个品类管理办法的逐步推出,日本保健功能食品范围逐步扩大,市场参与者的进入门槛降低,并打开了产品创新的空间。三个品类接棒推动日本保健食品行业的发展,特定保健食品(FOSHU)在 1997-2007 年之间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速高达 18%,之后随着市场的成熟,消费需求趋于饱和,规模进入相对稳定的区间。功能性标示食品(FFC)在 2015 年推出后市场快速增长,2016-2020 年复合增速达到 20%,到 2020 年市场规模达到 2843 亿日元,已经和 FOSHU 市场规模的一半相当。

 

围观点赞

健康产业朝阳赛道:从“发展中规范”到“在规范下发展”
中国保健品市场主要包括保健食品、保健药品和保健用品,从市场规模数据来看,2018-2022年中国保健品市场的市场...
长按图片下载保存 或 分享朋友圈/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