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4月4日发布公告称,经国务院批准,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关税。
公告称,2025年4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对等关税”。美方做法不符合国际贸易规则,严重损害中方的正当合法权益,是典型的单边霸凌做法。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关税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法》等法律法规和国际法基本原则,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公布公告,自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起,对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加征34%关税。
而这一政策自然也不可避免地影响到了大健康产业,4月5日,中国医药保健品进出口商会发表声明,坚决反对美加征“对等关税”,支持中国政府采取的反制措施。
接下来,市场会如何发展?
对产品的直接冲击
加征关税最直接影响的就是在华销售的美国产营养品产品,如Nature'sWay、Nature'sBounty、Movefree等品牌,涉及基础营养、美容养颜、关节健康等多品类。短期内可能通过库存缓解冲击,但长期来看,将不可避免地面对成品产品成本上升的问题。
有跨境电商业内人士分析,美国原产营养品平均到岸成本将突破历史峰值,这将不可避免地抬高终端市场价格,影响消费者的决策,并进一步迫使渠道商重新评估库存策略,转移精力。
另一方面,营养品领域从不缺乏选择,欧洲的维生素产能、日韩的鱼油深加工技术、澳大利亚的乳铁蛋白生产线,都是潜在的替代方案。这也许意味着接下来其他地区的进口产品以及国产营养品将迎来新机会。
对供应链的长期影响
4月2日,美国政府宣布对中国输美商品征收34%的“对等关税”,但叠加2、3月第二任特朗普政府加征的20%关税,则实际从中国进口商品的关税总计为54%。部分产品还要累计加上拜登政府和第一任特朗普政府时期的关税,名义平均关税累计约为73.3%。
如此之高的关税,加上中国在许多基础营养品原料的生产中占据重要的主导地位,可以预期的是,许多原料依赖从中国进口的美国营养品成品价格在接下来将进一步上升。
而值得注意的是,作为回应,中国对美加征的关税所指向的是“原产于美国的所有进口商品”。这就意味着,即使是美国品牌,只要“产地”不在美国本土,那么至少在现阶段可以暂时规避中美贸易战的关税影响。
一面是美国关税带来的成本飙升,一面是中国关税的精准指向,在接下来,我们是否会看到美系营养品的“产地漂移”,甚至是中国本土供应链的发展?但同时,这种做法也可能面临专利壁垒的限制,以及消费者认知转换的长期压力。
风暴前的宁静
公告显示,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之前,货物已从启运地启运,并于2025年4月10日12时01分至2025年5月13日24时进口的,不加征此次加征的关税,这为部分品牌提供了短暂但宝贵的缓冲期。
这场关税升级引发的行业震荡,正在改写大健康产业的全球竞争版图。当双向的关税成为既定事实,供应链的每个环节都要经历适应性调整。
从原料采购到终端销售,从技术研发到渠道布局,产业参与者不得不在成本与质量、效率与安全之间寻找新的平衡点。这种调整既非瞬间的剧变,也非简单的替代,而是一场涉及技术积累、资本布局、市场认知的系统性变革。在此过程中,产业格局的重塑速度,或将超出市场预期。
接下来会如何发展,这场贸易冲突是否还有转机,您怎么看?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向母婴行业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方式:168466559@qq.com
长按扫码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