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来看,奶粉是一大一小的可以,中间的尴尬。”最近跟一位母婴经销商聊天时,对于奶粉市场的品牌竞争局面,他总结出这样一个观点。
这里的“一大一小”并非指不同年龄人群所对应的婴配粉和中老年奶粉两种品类,而是指品牌体量,从他作为渠道的视角来看,在当前的竞争环境下,头部大品牌、有特色的小品牌,活得相对舒服;处于中腰部的品牌最难受。
不同的奶粉竞争时代有不同的驱动力。
如今的奶粉市场,国产品牌逆势崛起、实现反超的趋势已经很明显,且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据行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奶粉市场CR10已提升到82.1%,未来均是大品牌的天下吗?体量规模较小的品牌能否有一席生存之地?这要看新阶段的驱动力是什么。
过去提到中国奶粉市场的两大驱动:品牌驱动、渠道驱动。品牌驱动以进口品牌在上线城市的高举高打为代表,通过强劲的品牌影响力成为门店的引流通货品牌;而渠道驱动多存在于下沉市场国产品牌的崛起之路,以强大地推力和高毛利吸引门店做主推产品。
在进口与国产激烈竞争、形势逆转的过程中,情况发生变化,国产品牌在品牌建设上大力投入,品牌影响力逐渐深入用户心智;进口品牌也开始针对下沉市场提供一系列渠道政策。此时,品牌+渠道双驱动成为主流。
到现在,又发生了新变化。大品牌有综合实力、市场渗透广、用户心智强,品牌驱动更凸显;部分门店逐渐丧失话语权,毛利越来越低、品牌要求越来越高,渠道苦不堪言。为此,渠道就要去寻找高毛利的产品,一些质量有保障、产品卖点有特色、能给到渠道利润的品牌由此进入经销商、门店的视野。
在上述经销商看来:“国产奶粉品牌的集中化已经很明显,但不可能集中到相对垄断地步。”
在国产品牌之外的领域,一部分进口奶粉依旧占据着很强的用户心智,如A2蛋白领域的a2奶粉,高端赛道的美赞臣蓝臻、皇家美素佳儿、惠氏启赋等,依旧有空间。
一些小众差异化的品牌也会活的不错。比如针对身高发育的成长型儿童奶粉、针对特殊人群的功效型特配粉,以及卖点有特色的小分子奶粉、有机奶粉等。站在门店的角度,大品牌卖的量多并不意味着对他有利,只有赚钱才对他有利。所以门店更希望去选择一些能够带来毛利的品牌。此前一位连锁老大表示,在他的门店中:“国产通路品牌的占比要控制在50%-60%。剩下的,给进口品牌、其余的国产品牌留一些空间。”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从一些品牌方的反馈来看,“出生率逐年下滑,或许头部大品牌面对的挑战更大。反而是一些中小型品牌影响并不大,因为它本来就没占多少市场份额。”
2023年随着新国标落地,小体量的品牌如果能通过配方注册,拿到“身份通行证”,还是有机会值得搏一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向母婴行业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方式:168466559@qq.com
长按扫码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