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中

牧场如何实现生物多样性?

2021-09-23 来源:乳业资讯网

  随着可持续发展农业模式被越来越多地推广及应用,生物多样性也被多次提及。近几年,对于地球频发的极端天气我们感同身受。持续的干旱、连续的降雨洪涝等气象灾害加速了生态多样性的减少,让生态系统愈发脆弱。而这也是让生物多样性变得不可忽视的主要原因之一。越来越多的企业注意到,只有将生物多样性与农业相结合,才能与地球和自然和谐共处。那么,究竟什么是生物多样性呢?牧场想要可持续发展又该如何恢复或保持生物多样性呢?

  9月17日,中荷奶业发展中心聚焦这一主题,举办了“奶业与生物多样性”主题网络论坛,邀请中荷两国的多位嘉宾,分享了国内外牧场如何实现生物多样性的诸多案例,为业内同仁带来启发。

  中荷奶业发展中心主任、中国奶牛产业技术体系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李胜利教授指出,生物多样性对于奶业来说是一个很前沿的话题,但生物多样性又是各个行业未来亟需要关注的问题。就全球而言,农业的生物多样性保护迫在眉睫,它是人类食品安全乃至社会经济稳定的重要基础。奶业横跨养殖、研发、生产、流通、消费以及服务等各个方面,长产业链条意味着行业的高质量发展更需要全产业链的协同。本次论坛将从不同的领域和角度解析,奶业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以及我们该如何从奶业的角度保护生物多样性。

  瓦赫宁根大学绿色世界研究所研究员安妮·范·多恩 (Anne van Doorn)表示,关注奶牛养殖中的生物多样性是十分有用且必要的。她在报告中提到,生物多样性是当前可持续发展中的焦点问题,要从基因、物种及生态圈三个层面考虑。当前,整个生态圈的生物多样性遭受了巨大的损失,而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人类的社会活动。目前,荷兰农田的生物多样性已遭受严重损害。根据鸟类指数显示,过去十年荷兰农田中的鸟类物种快速下降,而由于放牧导致农田趋于同质化,谷物、燕麦等草料物种也有所下降。她指出,生物多样性对生态系统服务至关重要。健康的生态系统可以保持土壤健康(更充足的养分和水分)并更好地应对极端天气,因此可持续发展农业需要不断加强生物多样性,以自然为基础的农业是未来的发展方向。幸运的是,荷兰的部分牧场已经开始生物多样性实践。通过种植不同品类牧草、轮种、使用有机粪便等措施,牧场的土壤结构和肥力得到改善。

  针对牧场如何有效实施生物多样性,安妮提出RESET规则,即规矩(Rules)、教育(Education)、社会(Social)、经济(Economy)和技术(Technology)。养殖人员需要依靠政府引导、培养可持续发展的仪式,依靠行业界老师指导、学习如何在农业耕种的同时保持生物多样性,并为养殖从业者提供交流的机会。在以提升经济效益为基础的前提下,鼓励养殖户用新技术进行放牧。

  荷兰世界自然基金会食品与农业负责人Natasja Oerlemans在“迈向具有生物多样性的农业”的报告中说到,我们需要生物多样性,基于此,才能实现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荷兰,2/3的土地是农田,农田的一半又用于奶业,所以奶业保护生物多样性尤为重要。荷兰奶业正在探索生物多样性的商业模式,比如加强与市场和金融合作,多个利益相关者(银行、乳制品加工商、土地所有者)根据一套综合的关键绩效指标,奖励农民加强其农场的生物多样性。

  她进一步介绍到,集约化生产的空气和粪污排放,肥料、能源、水、杀虫剂的使用,还有对整个景观的改变,都是影响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因素。此外,奶农们高投资、风险大、低回报的经营方式也让他们对待自然比较消极。所以,我们要从经济和社会角度做出改变,让奶农更积极投身于有生物多样性的农业生产。目前,荷兰已经建立了生物多样性监测器,并设计了一系列KPI指标。通过这些指标,政府和金融机构可以依此对奶农进行奖励,让奶农更愿意加入到KPI评估中,从而推动本地牧场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副教授丛汶峰在“生物多样性与健康农场”报告中表示,目前中国奶业面临诸多挑战:,奶制品进口比例大,自产牛奶品质标准不高;第二,高蛋白牧草需求大,资产牧草品质不高;第三,我国豆科牧草面积占比低,豆科连作障碍严重;第四,农业化学品投入大,土壤不健康,环境污染严重。因此,他提出采用“One Health”理念,通过提高土壤生物多样性促进养分循环,实现饲草健康,进而保证奶牛健康,从土壤健康、饲草健康、动物健康三个维度阐述健康农场的愿景。

  那么,该如何用生物多样性的方式建设健康牧场呢?丛教授也给出了他的建议。通过轮作、间作改善土壤质量,增加作物对养分吸收;第二,利用昆虫的活动特性改善土壤结构。比如通过引入蚯蚓增加土壤孔隙和连通性,增加土壤含水量,促进植物发育;第三,采用有机肥替代化肥技术,提高有机肥施用比例,增加土壤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第四,多样化种植减缓牧草连作障碍,消减豆科牧草自毒;第五,通过作物混种实现对杂草的抑制,减少除草剂的使用;第六,增加生物多样性有利于蜜蜂的生存和饲草授粉,改善农业生态系统的循环。

  荷兰奶农自然协会主席Alex Datema是一名荷兰奶农,他于1992年接管了家族企业,拥有110头奶牛和70头犊牛,牧场的牛奶总产量为100万公斤。他在分享如何让牧场与自然建立紧密联系时说到,牧场的生物多样性对于自然和奶农是一个双赢的局面。在荷兰农场中,水资源系统很重要,因此牧场应充分利用边角等地方布局水道或自然景观,使牧场尽可能区域自然的生态环境中。此外,他也分享了自己牧场保持生物多样性的秘诀。一是不要耕作,尽可能保持有机物的含量。他的牧场25年来一直处于免耕状态,有机物含量从8%增加到了15%。二是为鸟类提供栖息地。牧场内有20%的草场用于保护草原鸟类,让鸟类可以繁殖或迁徙。三是推迟割草时间,为鸟类每年的栖息繁衍提供足够的空间。四是遵循有机绿色生产,只使用有机肥料。

  不过,他也指出,保持牧场生物多样性也会造成一些负面影响,如过多割草会导致饲草产量降低、质量下降等。但值得一提的是,荷兰政府会对参与动物保护的农场进行损失补偿。未来的农业不仅仅是为了收益,还要是健康的、可持续的。生物多样性是农业的基础,尤其对土壤肥力有显著的影响。后,他表示,保证牧场生物多样性不仅需要奶农尽职尽责,也需要社会、政府携手努力。

  在交流环节,荷兰皇家菲仕兰全球奶业发展与原奶品类总监艾业荣(Jeroen Elfers)针对菲仕兰提升荷兰农业的生物多样性方面提出了四点想法,,荷兰一直致力于公共部门、政府及科研机构三方面的合作,今后应与更多机构组织如NGO等合作,在全球范围为生物多样性共同做出贡献;第二,持续并尽可能地引导本地奶农了解生物多样性,在确保奶农利益的前提下通过激励政策,鼓励奶农选择更健康、更持续发展的农业模式;第三,单独收集已进行生物多样性的牧场奶源,并给该奶源加工的产品添加环保标签,以此作为产品卖点促进消费并回馈给奶农更高的收益;第四,通过生物多样性监测器测量生物多样性,为奶农提供个性化的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

  后,中荷奶业发展中心咨委会主席孔凯斯在总结中表示,本次会议从科学、非政府组织、社会等多层面讲解了生物多样性的,观看人数达2000多人次,是非常成功的。奶业对于中国和荷兰都是非常重要的产业,但是生物多样性对很多人来说是一个陌生的概念。奶农、企业以及科研人员等奶业从业者,应该联起手来向社会各界去阐释生物多样性的概念,以及生物多样性如何能与奶业形成一个共赢的局面。8年前,中荷奶业发展中心(SDDDC)成立,之前更多关注食品、奶业、农业、粮食安全等方面的话题。8年之后,关注了可持续发展、生物多样性等更加宽泛的主题,非常高兴看到SDDDC这8年的发展历程。当然,作为一个奶业从业者,非常高兴地看到在荷兰关注的一些理念中国同仁也在研究实践。

  1992年,《生物多样性公约》(Convention on Biological Diversity,简称CBD)由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起,于1993年12月29日正式生效,该公约是一项保护地球生物资源的国际性公约,由193个国家签署,中国亦是其中一员,其中主要的目标之一就是保障地球的生物多样性。无独有偶,2021年6月,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公约》秘书处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在中国昆明举办了2021商业与生物多样性论坛预热活动,《2020年度生物多样性保护报告》和《2020可持续发展报告》正式发布,两份报告中分别提到了关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创新解决方案,其中非常关键的两个方面,一是关于积极推广绿色环保包装,倡导有机生活方式;二是保护野生动植物的多样性。

  2020年9月30日联合国生物多样性峰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物多样性既是可持续发展基础,也是目标和手段,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全球环境治理需要各方持续坚韧努力。健康的农业发展模式应与自然和谐共生,奶业亦是如此。奶业横跨一二三产业,涉及养殖、研发、生产、流通、消费以及服务等各个领域,这其中尤以养殖为关键。健康的奶牛养殖环境是整个奶业的基础,而随着规模化牧场的建立,草场同质化、土壤污染等问题也愈发严重,亟待解决。

围观点赞

牧场如何实现生物多样性?
随着可持续发展农业模式被越来越多地推广及应用,生物多样性也被多次提及。近几年,对于地球频发的极端天气我...
长按图片下载保存 或 分享朋友圈/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