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设备的引进,让牛奶跨越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
什么技术的出现让牛奶更新鲜更安全?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买不到喝不上,到现在品类丰富吃得营养喝得健康,中国的牛奶经历了哪些变革?
牛奶是很多人都喜欢的饮品,不仅仅是因为它的口感,还有它的营养价值。据全国营养调查表明,我国居民膳食钙摄入量才391毫克,而中国成年人每人每天钙的合理摄入量为1000毫克左右,根据这个数字,每人每天应摄入500~750毫升奶制品。
2006年4月,时任国务院总理的温家宝同志在重庆地区考察一家奶牛养殖基地时写下,“我有一个梦让每个中国人先是孩子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
近日,央视《消费主张》将镜头对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后的消费发展历程以及新时代新背景下的消费新变化。
随着时光流逝,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凭票订奶”已经成为了泛黄的历史。如今牛奶已经从身份尊贵的“”变成了老百姓餐桌上的“常客”,作为营养和健康食品的代表,现在市场上牛奶品种非常多,极大地丰富了消费者的餐桌。但是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奶制品数量稀少,价格昂贵。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老百姓餐桌上的牛奶也有了变化。
“每天一杯奶,强壮中国人。”作为健康中国、强壮民族不可或缺的产业,今天的乳制品行业已经是我国食品安全的代表性产业,也是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产业和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战略性产业。
纵观从新中国成立初期至今的乳业发展历程,可以看到,从起步晚、起点低的小产业,到今天市场和产量增加了上百倍,乳制品加工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管理能力得到飞速的发展,国际化征程提速……在过去的七十年间,我国的乳制品行业经历了蜿蜒曲折、跌宕起伏的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初期
北京市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历俊给央视财经《消费主张》的记者提供了这样一组数据: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仅有奶牛12万头,奶山羊17万只,年产奶量分别为19.2万吨和1.7万吨。奶业经营分散在弱小的私人牧场中,奶牛养殖、牛奶加工条件非常简陋。
北大荒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军喜告诉记者,1949年,我国人均奶类占有量0.4千克,按照现在一般一盒牛奶250克重量换算,一人一年奶类占有量还不及现在两盒牛奶。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奶制品数量稀少,价格昂贵,并非寻常百姓可以消费得起,对于当时的人们来说,可以称得上是奢侈品。
改革开放以后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对健康和饮食有了更多的要求。在早期,鲜牛奶如果没有及时密封会发生腐败变质。对于牛奶来讲,这就是一场细菌惹的祸。牛奶极易变质的事实其实早已经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是变质的原因却迟迟没有被破解。
直到1862年,法国生物学家路易斯巴斯德发明了一种能杀灭牛奶里的病菌,但又不影响牛奶口感和营养的消毒方法,也就是巴氏消毒法。一杯没有细菌,经过巴氏消毒法消毒的牛奶才是送上人们餐桌的好牛奶。
巴氏杀菌技术的引入,让中国人餐桌上的牛奶更加安全卫生。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绝大多数省会城市都有了鲜牛奶供应点,以订奶到户为主。由于当时瓶装的巴氏消毒奶保质期较短一般在48小时以内,无法实现长途运输,这样也就意味着只有距离奶源近的人群才能喝得上。
除了巴氏杀菌技术以外,还出现了一种超高温的瞬时杀菌技术,可以实现在135℃-140℃的高温下处理4-10秒,通过这样的方法可以杀灭大部分的细菌。但当时玻璃瓶的包装很难实现无菌密封的效果,如果找不到一种合理的包装方式,远距离运输牛奶只能是一种空想。
上世纪80年代末期,中国绝大多数省会城市都有了鲜牛奶供应点,但在当时玻璃瓶的密封很难实现无菌密封的效果。
技术的发展总是给人带来惊喜。无菌牛奶灌装机和一种特殊纸盒的出现,实现了牛奶的长途运输,这种包装是由纸铝箔等材料复合而成,可有效隔绝光线氧气及外界的污染,从而保证包装内容物无需冷藏和防腐剂,即可拥有较长保质期。常温可以保存6个月,解决了长途运输对牛奶保质期的挑战。直到90年代,瑞典利乐公司把无菌复合纸包装从北欧带到了中国,直接推动了中国乳业“黄金10年”的到来,让牛奶成为家家必备的日常食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从此,牛奶的生产和销售实现了迅猛发展,牛奶不再是奢侈品,城市里基本实现小康生活的家庭都能轻松喝上牛奶。
21世纪初
当消费者欣喜牛奶变化的同时,2008年爆发了三聚氰胺事件,这是中国奶粉严重的食品安全事故,也是中国牛奶行业耻辱的事件,这让乳制品行业承受了沉重的打击。
“21世纪之初,20几个点的增长速度,可能是个别企业对品质定位跑偏了,偏离了轨道才出现了三聚氰胺事件,无论婴儿奶粉还是液体奶,民族乳业销量的下降幅度非常大。”北大荒完达山乳业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马军喜表示。
2008年以后,幼儿配方奶粉的进口量增长幅度较大,进口奶粉一度垄断了中国奶粉市场,中国消费者对国产奶粉失去了信心。
2008-2018年“提质期”
随着生活质量明显提升,更多消费者对营养健康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对食品安全也日益重视,中国的牛奶企业也进入到了加速提质的快车道。我国的各大乳企也紧跟行业新标准、新变化、新发展,制定了符合自身企业的特点的革新举措。
完达山致力于打造标准化奶源基地,并将服务延展到牧场的饲草种植、饲料选择指导,借助承担国家DHI项目,有效推动原料奶达到并超过欧盟标准,打造绿色乳品基地,确保源头质量安全。
光明乳业聚焦新鲜产业,打造从牧场到终端的全产业链核心竞争力,提供消费者安全、健康与高品质的产品。自2015年起,光明乳业发布《食品安全白皮书》,向社会展示光明乳业在食品安全和质量管理上所做的努力和承诺。
在中国奶企的共同努力下,从2008年到2018年,中国的牛奶迎来了10年的“提质期”,牛奶不仅安全更有保障,产量也是大幅度提高,真正实现了“牛奶自由”。中国的乳制品实现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这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从鲜乳、发酵乳、奶粉、儿童奶,到乳酸饮料、植物蛋白饮料……随着乳品工业化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大众消费的持续升级,我国的乳制品也在更新迭代,日益丰富着老百姓的餐桌。
当下的中国乳业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牛奶产量是3440万吨,约为1949年的179倍。随着生活质量明显提升,居民幸福指数不断跃升,越来越多消费者对营养健康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对食品安全也日益重视。尼尔森调查发现,75%的中国消费者愿意溢价购买健康属性食品,有机、健康的高端乳制品正在日益成为消费者的要选择。
我国的奶企也纷纷推出了“明星单品”,产品高端化趋势增强。高端产品的市场占比越来越高,母乳中的β-酪蛋白容易吸收而且消化快,不会产生抗菌适合宝宝的肠胃,但是母乳酪蛋白是不可能人工合成的。目前我国研发出来一种a2奶牛,它产的牛奶含有a2β-酪蛋白与母乳中的β-酪蛋白更相似,更贴近人体消化系统易消化吸收,更利于人体健康。
众所周知,好牛奶的重要的判断标准就是天然活性营养,比如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乳过氧化物酶等,但这些天然活性营养对热不稳定极易发生变化。过热加工不但会破坏这些营养物质,还可能会产生一些有害的副产品,可能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而低温杀菌能保留牛奶中更多的活性营养物质。
于是我国的两家乳企先后推出了72℃巴氏杀菌工艺和75℃巴氏杀菌工艺,更大限度的保留了牛奶中的免疫球蛋白、乳铁蛋白等活性营养物质,在保证更多营养的同时,饮用起来口感更加。
“牛奶在未来扮演什么角色,取决于我们从业人员怎么来细分人群对营养健康的需求的理解和研究,然后开发处不同细分的产品”北京市三元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陈历俊表示,在未来越来越多的新技术会运用到乳制品的生产中,中国消费者会购买到更细分更健康的乳制品。
从100年前普通百姓难以企及的奢侈饮品到提振民族精神的滋补品,再到现如今中国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一杯牛奶看似普通,却泼洒出了波澜壮阔的时代图景。牛奶,浓缩了一座城市的发展与变革,也显示出了一个国家在工业化浪潮里的追求与探索,端起一杯牛奶,似乎就能讲出一段意蕴丰富的中国故事。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向母婴行业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方式:168466559@qq.com
长按扫码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