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从添加辅食开始,自己先要明确,从现在开始,吃饭的主动权要逐渐交还给宝宝了,如果以前有“填鸭式喂养”,从现在开始要做改变,并且全家人的喂养行为要一致。
提倡顺应喂养
顺应喂养是在顺应养育的模式框架下发展起来的幼儿喂养模式。家长要做到:
负责准备安全、有营养的食物,并根据孩子需要及时提供;
负责创造良好的进餐环境(安静、愉悦,合适的餐椅,避免电视、手机、玩具等对孩子注意力的干扰);
具体吃什么、吃多少,全权交给孩子自主决定;
进餐时间控制在15-20分钟,这是孩子能够集中注意力的时间。
及时回应宝宝发出的饥饿或饱足的信号
饥饿信号:孩子看到食物表现兴奋、小勺靠近时张嘴、舔吮食物甚至抢夺食物等。
饱足信号:孩子看到食物表现不积极,紧闭小嘴、扭头甚至吐出食物等。
鼓励但不强迫进食
家长常犯的“错误”:
每餐给孩子定任务、定目标
比如很多家长觉得这一餐应该吃完一小碗,没有吃完就说明宝宝没吃饱,这时候各种花式喂养就轮番上阵。
家长一定要搞清楚,每个人每一餐的进食量是不一样的,孩子也是人,不是机器,这餐不饿吃得少,下一餐饿了吃得多都是正常的,孩子不会让自己饿着的。
孩子有天然的感知饥饱、调节能量摄入的能力,但这种能力会受到父母不良喂养习惯等环境因素的影响。长期过量喂养或喂养不足可导致孩子对饥饱感知能力下降,并进而造成超重肥胖或体重不足。
家长要允许孩子在准备好的食物中挑选自己喜爱的食物。对于孩子不喜欢的食物,我们可以反复提供并鼓励孩子尝试。尤其要注意,家长对食物和进食要保持中立态度,不能以食物和进食作为惩罚和奖励。
允许并鼓励孩子尝试自己进食
就如我经常强调的,家长要尽早开始为孩子准备手指食物(加辅食2周后就可以开始尝试),鼓励孩子在良好的互动中学习自我服务,从而增强孩子对食物和进食的注意与兴趣,并且逐渐学会独立进食(手抓或使用小勺都可以)。
这个过程中,家长的进食行为和态度是孩子模仿的榜样,家长不仅需要注意自身良好的进食行为和习惯,还要在辅食添加初期,和孩子一起吃,夸张演示,让孩子逐渐学会咀嚼和吞咽等一系列的行为。
喂养方法方面
有研究发现,出生17-26周的婴儿对不同口味食物的接受度高,而26-45周的婴儿对不同质地食物的接受度高。
所以适时添加与孩子发育水平适应的不同口味、不同质地和不同种类的食物,可以促进孩子味觉、嗅觉、触觉等感知觉发育,同时锻炼口腔运动能力,包括舌头的活动、啃咬、咀嚼、吞咽等,有助于孩子神经、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
刚开始添加辅食,可选择强化铁的婴儿米粉,用温水冲调为泥糊状(能用小勺舀起不会很快滴落)。如果孩子接受度不好,可以用母乳或者配方奶液来冲调。
孩子刚开始学习接受小勺喂养时,由于进食技能不足,只会舔吮,甚至将食物推出、吐出都是正常的,家长要有耐心,让孩子慢慢练习。
家长常犯的“错误”:
当兴致勃勃准备好的辅食孩子不接受时,家长立刻没了信心,继而得出孩子不爱吃辅食的结论。
实际上你冤枉宝宝了。孩子吃了6个月的奶液,突然要开始接受各种奇奇怪怪各种口味的食物不接受是很正常的,况且很多蔬菜味道苦涩、肉类腥膻,不喜欢都在情理之中。所以家长一定要有不接受的心理预期。
据研究,婴儿需要尝试7-8次后才能接受一种新的食物,而幼儿需要尝试10-14次才能接受新的食物。
家长要鼓励孩子尝试各种不同口味和质地的蔬菜水果,从而增加孩子在儿童和成人期的蔬菜水果摄入量。
提供与孩子年龄和发育水平相适应的不同形状辅食,可以刺激孩子口腔运动技能的发育,包括舌头的灵活运动、啃咬、咀嚼、吞咽等,并且有利于宝宝乳牙的萌出,同时培养孩子自主意识并促进精细运动、手眼协调能力的发育。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向母婴行业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方式:168466559@qq.com
长按扫码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