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中

当我们谈及女性主义时,在谈论什么?

2025-04-15 08:08 来源:数英DIGITALING 作者:ivy
概要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更下沉:不拘泥于形式,也不局限于品牌,一块大屏甚至一张纸皆可成为表达的载体;②态度更鲜明:女性角色从幕后走向台前,女性主体意识明确;③自传播率变高:人们更愿意分享,也是女性意识普遍觉醒的一种体现。

  在承认“浪潮式”表达具有重要意义的基础上,个人更愿意用“夺回主体性”来概括,相比“主义”命题下的宏观叙事,“主体性”更侧重具体的人,这也意味着,承认个体可以对事物发展的走向拥有更高的主导权和改变力量。

  借用播客《展开讲讲》中的观点,很多时候,女性所需要的是一种“在场感”,是通过“做事”,与世界形成直接的互动。

  那么,回到最开始的问题,当我们谈及女性主义/做女性向项目时,我们在做什么?

  今天的议题,其实也可以转化为:在“女性主义”声浪中,广告营销扮演一个怎样的角色?若同样是“生意”,为何有些项目饱受好评,有些却是另一个极端?

  广告营销主要承担以下三个角色——

图片

  观察者:允许渐进与偏差

  在此,想先借助意大利导演宝拉·柯特莱西的开山之作《还有明天》引入一些思考。

  电影的结尾有一句话:

  “我们紧握选票,就像紧握情书。”这是当时意大利记者安娜·加罗法洛的原话。有人认为,只保留前半句就好了,为什么一定要和情书绑定?这样的女性主义不够激烈。

  然而,我们无法站在当代的视角审视过去的局限性,当我们谈及女性主义,允许渐进与偏差,是在滋养做出改变的勇气,抛掉过多的评判,才有更多人愿意尝试突破。

  安娜·加罗法洛的话,结合电影的时代背景,就好理解了:二战后的意大利面临政治、经济等多重危机,同时迎来了民主重建和现代化转型的机遇,在1946年,意大利女性第一次有了选举权,也就有了电影中迪莉娅手中那张选票。

  正是这次女性投票率高达89%的公投,让意大利由君主制向共和国迈进,宪法承诺男女平等,现实却是女性还没有“离婚自由”,男权和家庭在后来的很长一段时间仍然束缚着女性,“爱情/婚姻”是关乎当时意大利女性生存的重要议题。在当时,也许有很多个像迪莉娅一样的女性,投完票之后,依然要回去面对家暴、男女不平等的收入等问题,但我相信她们至少不再绝望,这张“选票”就是改变的希望。

  21世纪,全球女性的受教育权正在上升,各领域出现越来越多的女性身影。

  今天,当我们身处一个经由前人走过漫长道路争取而来的更良性环境中,应当看见与承认这个“渐进式”的过程,同时也可以为诸如“怎么还有这么老土的主张”“这还是21世纪发生的吗?”这样的批评声而感到高兴,因为这意味着,新一代人有了更强的意识,进步还在继续发生。

  类似的“渐进”,在商业上也不鲜见。

  2020年,薇尔突破性提出月经不隐藏,推动女性生理健康公共讨论。

  2021年,在照片美颜技术盛行之时,多芬“反向自拍”(Reverse Selfie),鼓励人们正视和喜爱自己自然的样子,是打破容貌焦虑的有力宣言。

  同年,内外的NO BODY IS NOBODY出圈,大胆向单一的审美标准说不,更多人有了反身材焦虑的意识。

  2023年,伊索的「女性文学图书馆」,提醒我们女性可以创造自己的闪耀时刻。

  2024年,珀莱雅提出“有情绪,就有情绪安放地”,对女性议题的关注开始由外在转向内在心理。

  2025年,品牌的表达更多元,透过不同的声音,我们看见了更立体和更有力量的女性形象。

  广告营销中的女性主义,也是走过了一个由表及里、渐渐推进的过程。如今,当女性更加从容地对容貌、身材,当打破月经羞耻成为一种共识,当越来越多女性可以清晰地认识到“我想”“我要”“我可以”,且能勇敢说“不”,我们再回望过去,发现广告营销的步伐往往与社会观念进步的步调一致,而那些“就快一小步”的发声,可以在潜移默化中推动社会意识的进步甚至影响群体行动。

  因而,广告营销要观察的,是现象背后的底层需求,是情绪之下的困境。

  而作为个体,当周围的声音越来越多,我们也会保持警觉,进行筛选,纯讨好式的“消费主义陷阱”越来越不被买单。

图片

  记录者:每一种声音都有意义

  如果说观察是为了发出有影响力的声音,那么记录则是为了扩大影响力。

  但记录什么?

  记录她们与世界的交手。

  当我们谈及女性,目光不应只聚焦于女性本身,还应关注她们的生活体验、她们的“在场”。

  梅赛德斯·奔驰记录了完成奔驰汽车首次长途旅行的她。

  始祖鸟记录了攀登高峰的她们。

  Lululemon记录了不被年龄定义、活出生动的她。

  珀莱雅记录了敢于打破边界、释放真实感受的她们。

  而天猫,记下了品牌曾经发出的声音,当那些突破性的发声再次回响,依然有万钧之力。从一朵花到遍地开花,不是一天可以完成,也不是一次广告营销就会实现,但每一次微小的改变都是一抔沃土。

  不要只在妇女节这天记录。

  巴黎奥运会Nike的那句“你不必等到见过海,再做赢过巨浪的梦,让海浪见识见识山的高”,无论看多少遍还是会被震撼和感动。不做比较,记录与认可她所在领域的闪光时刻、支持她所热爱之事,这是相信女性的可能性。

  在#厦门女程序员奥运大众马拉松女子第一#这个词条冲上热搜之后,Nike写道:“把大众的天花板定得再高点”。这是尊重女性的主体性。我们常说女性的头顶像是有一层玻璃天花板,但值得高兴的是,当越来越多女性开始站上世界舞台,那层天花板可以由她们亲手打破,“成为行业天花板”也不再是句口号。

  女性的身影不应该只在妇女节那天亮相,“女性营销”也不是一场节点式的表演秀。

图片

  改变者:保护好“创作者情怀”

  热爱、情怀、创意,是过去与广告营销人对话时,时常被提及的几个词。

  随着时间的拉长,AI代替广告的声音萦绕于耳边,“文科无用”的论调高涨,大多数人已经没有了当初大胆做梦的勇气,“当一个改变者”更显得天真与傲慢。

  可我们依然想说,AI无法取代人类。好奇心、想象力、爱与体验,皆是超越算法的寻在,就像女性主义进程中,那些无法被程序、运算替代的时代刻痕,以及群体跨越时空做出改变的“接力”,都独一无二。

  真切地希望,在一切加速向前的时代,那些被珍视的“创作者情怀”不要被磨灭,当今广告营销中常被提及的共鸣、情绪不正是由这样的情怀、初心生发出的人性温度吗?女性主义议题的向前发展,亦离不开这样的情怀。

  当我们谈及女性主义,在谈论什么?现在我会回答,大概是在创造一种让沉默者发声、让隐形者被看见的社会参与可能,让女性在历史叙事中找回自我坐标,但女性主义依然是未完待续的开放议题。广告营销,作为与人紧密相关的一部分,有助力改变发生的力量。

围观点赞

当我们谈及女性主义时,在谈论什么?
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①更下沉:不拘泥于形式,也不局限于品牌,一块大屏甚至一张纸皆可成为表达的载体;②态度更鲜明:女性角色从幕后走向台前,女性主体意识明确;③自传播率变高:人们更愿意分享,也是女性意识普遍觉醒的一种体现。
长按图片下载保存 或 分享朋友圈/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