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10-12日,第三届达农威中国奶业峰会在浙江杭州顺利举行。峰会以“同心聚力,韧启新章”为主题,邀请9位中外专家剖析行业困境与机遇、洞察全球市场走势、深挖前沿科技应用、分享精准养殖策略,来自国内Top30牧业集团近百名高级管理人员、技术总监等受邀参加峰会,共商行业发展大计。
全新开幕
同心聚力
韧启新章
嘉吉动物营养与健康全球高级副总裁兼亚太区总裁郑鸿飞首先代表嘉吉公司向出席本次峰会的牧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和学术界代表致以热烈欢迎和衷心感谢。她强调,奶业破局升级需要多方协同,达农威中国奶业峰会旨在搭建行业交流、探讨解决方案的平台,会议邀请中外的顶尖专家分享前沿技术,期待与业界各位同仁共同探索前沿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创新应用,以携手助力行业提质增效。
随后,郑鸿飞携手嘉吉微营养与健康科技业务全球负责人Gilles Houdart、嘉吉微营养与健康科技业务北亚区总经理王源麟,共同发布了嘉吉达农威(Diamond V™)全新品牌标识。这一里程碑事件标志着嘉吉在动物微营养领域的战略升级,旨在通过科技创新与资源整合,推动全球畜牧产业可持续发展。
精彩分享
全球前沿
携手赋能
观全局:行业破局与市场观察
面对当前国内奶业的困境,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中国农业大学李胜利教授从国内外奶业形势与现状、我国奶业面临的挑战及未来发展方向等方面展开全面阐述和系统分析。他指出,全球奶业供需格局深刻影响着国内产业发展,中国奶业正经历转型调整期,亟需通过结构性改革突破困境。国际方面,2022-2024年主要奶业出口国牛奶产量连续三年增长近乎停滞,但奶价大幅反弹,国内奶价已呈现倒挂。国内方面,牧场规模化进程加快,中小牧场存栏占比减少的同时,5000头以上大型牧场占比持续爬升,产能过剩问题与市场消化能力不足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
他强调,当前中国奶业面临宏观经济形势变化、消费需求不振、进口乳制品冲击等挑战的同时,也存在着机遇。未来,行业需通过优化牛群结构、提升后备牛质量实现降本增效,同时强化加工企业与牧场协同联动,推动全产业链转型升级,助力行业纾困。
着眼全球饲料原料市场的新形势,嘉吉农业与贸易中国区饲料原料及码头高级商务总监陶阳对当前小麦、玉米和大豆等饲料原料的行情进行了深度分析。他认为,当前全球宏观形式非常复杂,宏观政策面的快速变化的影响会超越原有农产品供求关系的基本面,需要引起足够的重视。美国玉米经历过相对紧张的一年之后,根据现有天气模型分析,整体天气对作物有利,有望在新的作物季迎来丰产,从而抑制全球谷物价格。欧洲作物也有望迎来产量的回升,全球谷物价格在供应相对增加的情况下不存在大涨的可能,倒是国内需要密切注意关税战相关政策影响谷物进口,尽量保持较大库存。从全球大豆市场来看,供应同样趋于宽松,国内豆粕价格也不容易出现大涨,但是考虑中国大豆主要依赖进口,供应链风险较大,逢低买入将成为未来推荐的主要采购策略。他强调,供应商、牧业和企业要着眼未来,制定科学采购策略。应采取近远期结合采购方式,避免紧盯短期价格波动,保障原料稳定供应。同时,重视科学配方管理,在今年全球贸易风波对供应链造成的不确定性的格局下,保证养殖效果的基础调整饲料配方,合理利用原料降低成本,以此找到适合自身的原料解决方案,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
赋新能:前沿科技驱动产业升级
在利用前沿科技驱动奶业升级高质量发展探索中,中国农业大学曹志军教授表示科学技术革命深刻改变社会,人工智能作为关键力量推动社会形态演进,我国人工智能发展迅速,产业规模和企业数量显著增长,已构建较全面产业体系并应用于农业多领域。他提及全球奶业数智化趋势,并强调智能化设备普及所带来的无感化数据采集是实现数智化的基础。针对中国牧场面临的奶价成本压力、人工效率瓶颈、环境约束等挑战,曹志军教授介绍其团队研发的首个国际奶业垂直领域孺子牛大模型(AI4DLLM)面对这些挑战的探索,该模型依托核心数据优势,基于垂直领域大语言模型、多模态数据融合、智能决策算法等核心技术,可应用于奶牛健康监测、精准营养管理、繁殖效率提升等场景,推动牧场管理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的智能化、精准化与低碳化转型,为奶业提质增效提供了可迭代的技术支撑。
《奶业科学杂志》主编、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林肯分校动物科学系Paul Kononoff教授主要从纤维消化率、牧场高蛋白原料的选择以及饲料混合三个角度讨论了2024年《奶业科学杂志》中有关营养举措来提升产量的突破性进展。在提升纤维消化率方面,研究发现高纤维日粮添加异丁酸可使纤维消化率提升12.5%,产奶量提升2.6 kg/d。在收割后,使用锤磨机双向切割苜蓿草可将总肠道NDF消化率提升11.9%,虽未显著改变产奶量,但提高乳脂率0.15%,并优化饲料效率12%。对于高蛋白原料的筛选,如双低菜粕,要从四个方面来进行考虑,包括营养组成、质量稳定性、使用效果的过往数据以及成本。虽然从理论值来看,双低菜粕的可消化过瘤胃蛋白(dRUP)和可消化能要明显低于豆粕,但从实际饲喂效果来看,饲喂双低菜粕可增加氨基酸的吸收和总营养物质的供应,在提升奶量上比豆粕可能更具优势。在饲料加工环节,牧场需重点监控加料精准度。研究发现,谷物、蛋白原料、谷物青贮和干草通常过量添加,而矿物质、糖蜜、非谷物青贮和稻草的加料量通常不足。雨季青贮管理需关注牛群在雨后48小时干物质采食量的变化,根据降雨量以及日粮配方结构来决定是否根据青贮干物质的瞬时变化来进行校正。
嘉吉全球微营养与健康科技反刍后生元顾问Ilkyu Yoon博士聚焦奶牛生产寿命,探讨其现状、限制因素与提升策略,并介绍相关产品及实验研究。目前全球奶牛平均生产寿命为2.5-4胎,中国处于中间水平,盈亏平衡点在第二胎中期,因此延长生产寿命可提高经济效益。繁殖、健康、疾病和管理是限制奶牛生产寿命主要因素。提升奶牛生产寿命可从营养、管理、添加剂的选择使用等方面入手。达农威后生元产品(酵母培养物,如XPC和牛萃泰)对奶牛产奶量和健康有益。他还列举了多项实验结果,研究表明,补充相关后生元产品可稳定奶牛瘤胃微生物种群、提高产奶量、减少炎症反应和乳房炎发病率,降低疾病风险。
强实践:奶牛精准营养与健康管理
新产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对提升产奶量和减少负能量平衡至关重要,对此,美国伊利诺伊大学James K. Drackley教授从炎症挑战、体况、产前能量摄入、氨基酸平衡、低血钙、日粮淀粉含量和可发酵程度及饲料添加剂等方面深入解析了优化新产奶牛干物质采食量的策略。他提到,应控制炎症,泌乳早期热应激、乳房炎、氧化应激、社交应激、“肠漏”和子宫炎等应激源会增加细胞因子并引起炎症,且肝功能的下降也与炎症发生有关,并导致干物质采食量下降和负能量平衡;理想的产前体况有助于产后采食量的提升,降低负能量平衡,确保奶牛在泌乳天数130天怀孕有助于牛群的体况控制;此外,研究发现,高能量日粮更容易引发炎症,而能量摄入刚好满足需求的奶牛,其肝脏活性指数则高于在干奶早期能量摄入较高的奶牛,因此应控制产前的能量摄入;研究还发现,产前蛋氨酸和赖氨酸的补充有助于增加产后干物质采食量,这表明氨基酸平衡对奶牛产后干物质采食量的提升同样重要;他还指出,负DCAD围产日粮有助于降低产后低血钙的发生;在粗饲料中性洗涤纤维足够(>21%干物质)的情况下,不必担心新产奶牛日粮中的淀粉含量过高,且应使用发酵速度较慢的淀粉来源,而非快速发酵的淀粉;最后,他还提到,添加饲料添加剂(如酵母培养物)也有助于增加泌乳早期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通过应用以上优化策略,可以有效降低代谢疾病风险、提高饲料转化效率,助力奶牛产奶量与牧场效益同步提升,为精细化养殖提供重要技术路径。
犊牛酸中毒的核心诱因与日粮中高度可发酵的碳水化合物含量过高、纤维结构不合理(如粉碎过细)、粗饲料缺乏及饲喂管理不当密切相关。Calf Notes专家James D. Quigley博士指出,瘤胃内挥发性脂肪酸(丙酸、丁酸)的过量堆积与唾液缓冲能力不足导致pH值下降,而犊牛瘤胃发育过程中,可发酵碳水化合物的过度摄入会加剧这一过程。防控需聚焦多维度管理:通过分阶段调整日粮(控制淀粉比例、增加物理有效纤维)、补充干草(刺激反刍和唾液分泌)、添加缓冲剂增强瘤胃抗酸能力,并利用特定添加剂稳定瘤胃健康。同时,科学的开食料配方、分阶段精准饲喂及环境优化可有效降低酸中毒风险,促进瘤胃健康发育,为犊牛生长奠定坚实基础,实现养殖效益与动物福利的双重提升。
美国佛罗里达大学Diwakar Vyas博士围绕提高奶牛纤维利用率的技术要点展开分享。他首先提到,粗饲料中性洗涤纤维(NDF)和中性洗涤纤维消化率(NDFD)是预测奶牛有机物消化率的两个重要因素,并从收割前、收割和青贮制作过程中、日粮配方和新技术等方面对提高纤维利用率的技术进行了报告。在收割前,遗传、环境、晚季植物健康和氮肥对提高纤维降解率和优化粗饲料质量至关重要。在收割和青贮制作过程中,适当降低颗粒度越小有助于提高纤维消化率。变质的青贮不仅会影响牛群的采食量,还会限制纤维在瘤胃内的消化。另外,使用青贮发酵剂有助于强化发酵过程、延缓好氧恶化,并在提高纤维降解率方面具有潜力。在日粮微量矿物质的选用中,使用羟基微量矿物质(针对铜和锌)可降低其在瘤胃内的可溶性,从而减少对微生物的干扰,增加纤维的降解性。另外,还需要考虑日粮淀粉水平及其对应的纤维含量,从而保证瘤胃健康,提高纤维消化。最后,他提到扩展蛋白(非酶类植物细胞壁蛋白)作为一项新技术,已显示出分解纤维和提高消化率的前景。但当前有关扩展蛋白的数据仅限于体外试验,需要更多的体内试验去验证其效果。
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Ronaldo Luis Aoki Cerri 博士主要从繁殖现状、技术应用、实验研究及市场变化四方面讲述了提升牛群繁殖效率的管理策略。由于加拿大等地区,近年来牧场繁殖管理水平的提升,高繁殖率的高产农场也相应增多。与此同时,采用的繁殖技术也相应进步,精准同期发情方案及自动活动监测器等技术在高产农场得到广泛应用,他指出不同繁殖方案和牛只自身因素会影响繁殖效果,如牛的健康状况(体况、是否跛行)、胎次、奶量、发情周期性、发情监测方式、同期流程等。通过对比不同实验方案下的怀孕率,发现不同牧场差异显著,因此在分析繁殖数据时,我们还需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此外,北美奶牛繁殖领域出现新变化,除性控精液使用外,肉牛冻精也普遍在奶牛场使用,且呈现增多趋势,这种新变化将改变市场格局和遗传选育方向。
标准引领
携手同行
共筑未来
会前,由中国农业大学、中国奶业协会牵头,嘉吉微营养与健康科技业务参与制定的《规模化牧场标准化流程》系列标准审定会议顺利召开,来自中国农业大学、牧业集团代表和嘉吉微营养与健康科技业务代表共同就3项标准起草进行了深入探讨和审定。
这三项标准分别涵盖了全混合日粮、奶厅管理、乳房健康等牧场运营实践的关键领域,会议推动了系列标准的完善与下一步落地,也将在正式颁布与实施后为规模化牧场的标准化运营提供科学指导,推动奶牛养殖业可持续发展,进而增强中国牧场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
会议期间,嘉吉微营养与健康科技业务中国区反刍事业部总监高晓昇博士、北亚区反刍技术总监林立军博士分别担任大会主持人,嘉吉微营养与健康科技业务中国区反刍技术经理何源博士、史伟娜博士等担任报告翻译。
嘉吉微营养与健康科技业务北亚区总经理王源麟在会议闭幕式致辞,他指出:“本次峰会汇聚国内外权威见解,全方位剖析奶业发展局势。从洞察奶业市场全局,到引入前沿科技赋能,再到落实方案精准实践,为从业者提供了清晰可行的发展路径,为推动奶业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筑牢根基,助力奶业迈向高质量发展新阶段。”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向母婴行业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方式:168466559@qq.com
长按扫码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