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中

中国飞鹤的受众群体会触底反弹吗?——婴儿配方奶粉需求展望

2024-12-24 来源:ThinkingSlow慢思考

  婴儿配方奶粉受众群体的年龄为0-3岁,其销量与人口出生率、母乳喂养情况高度相关;销售价格则主要受到行业竞争结构、产品需求结构等因素影响。

  一、受众群体基数

  2017年,0-4岁婴儿数量达到峰值8352万人,随后开始加速下降,截至2023年降幅高达34.5%,复合增长率-6.8%。未来发展趋势将会如何?

  首先来看人口数据:

图片

  国内出生人口主要受到育龄人口数量和生育比率的影响(此处育龄人口和生育比率均未采用官方定义,看一下趋势即可):

  2011-2023年,育龄人口保持稳定的下降,这与人口结构有关,除了流行病和移民海外等因素,基本是可以预先推算的。

  2011-2014年,生育比率保持增长,2015年首次出现下降,2016年国家推出二胎政策,带来两年生育红利,2018年生育比率跌破二胎政策前水平,2021年国家推出三胎政策,但未能挽回下跌趋势,2024年是龙年,但出乎专家们的预料,出生人口数大概率将再创新低。

  生育比率通常受到经济因素和文化因素的影响。根据育娲人口研究发布的《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我国育龄妇女不打算再生育的前三位原因依次是“经济负担重”、“年龄太大”、“没人带孩子”,分别占77.4%、45.6%和33.2%。

  (一)经济因素

  买不起房子、工作不稳定、降薪、债务负担重、教育和医疗资源昂贵、对未来预期降低等因素,均可能导致更保守的选择,毕竟生娃容易养娃难。1930年代美国大萧条时期,也出现了出生人口下降的情况:

图片

  1.直接养育成本

  2023年,日本0-17岁孩子的平均养育成本超过2000万日元(约合人民币100万元)。

  2023年,中国家庭(不含港澳台)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平均为54万元(城镇67万元、农村37万元);0岁至大学本科毕业的养育成本平均为68万元。排名前三位的上海、北京和浙江,0-17岁养育成本分别为101万、94万和86万元。

图片

  (1)收入与教育支出

  将0-17岁孩子的养育成本与人均GDP进行对比,澳大利亚是 2.08 倍,法国是 2.24 倍,瑞典是 2.91 倍,德国是 3.64 倍,美国是 4.11 倍,日本是 4.26 倍,中国是 6.3 倍,几乎是全球最高的。

  2023年,日本和中国的人均GDP分别为3.38万美元、1.27万美元,日本为中国的2.66倍;日本和中国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人民币8.16万元(162.4万日元)和3.92万元(城镇为5.18万元、农村为2.17万元),日本为中国的2.08倍。从人均GDP到可支配收入,日本向劳动者的分配是低于中国的。

  如果从可支配收入角度来看,日本和中国的养育负担倍数分别为12.3倍、13.8倍,中国城镇和农村分别为12.9倍、17.1倍,农村育儿负担更大。再来看看一线城市,2023年北京和上海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为8.18万元、8.48万元,养育负担倍数分别为11.49倍、11.91倍,略低于日本均值。从这个角度看,《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认为中国抚养负担远高于日本的结论是有问题的。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全国居民五等份分组可支配收入情况如下表。

图片

  目前城镇化率接近70%,这意味着农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在2万元以下,中国城镇和农村的收入差距是相当巨大的,中国低收入群体抚养负担重,也意味着收入提升后,消费弹性更高。

  (2)债务与教育支出

  本来还想从债务角度进行分析,但无法查到信源可靠的数据,只能进行简略分析:

  根据惠誉评级发布的数据,中国居民债务占可支配收入的比率从2022年的112%小幅升至2023年的115%,在全球范围内仍处于中等水平。根据中国社科院学部委员、国家金融与发展实验室理事长李扬的介绍,“2020年,我国居民的‘债务余额/可支配收入’为137.9%,同年,我国居民的‘债务还本付息额/可支配收入’高达15.0%。”

  但上述均值无法体现育龄人口的情况,根据一些非定量的信息,日本和中国30-40岁群体都面临较大的债务压力。在高负债群体中,失业和降薪的威胁,对于消费的影响是额外放大的,生育必然会慎之又慎。简单示例如下:

图片

  2.间接养育成本

  根据《中国生育成本报告2024版》,养育孩子还会造成父母闲暇时间显著降低(0-6岁孩子每周平均占用母亲12.6小时、父亲8.8小时),以及母亲收入的降低(降幅通常为10%-20%),生育对于母亲的职业发展有较大影响。

  3.经济因素展望

  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还是走出通缩循环?这是一个更大的论题,但可以确定的是:

  1.未来的走向具有高度不确定性,人类历史发展中充满了错误的认知和判断,不同的选择以及主体间的反应和交互,会塑造完全不同的发展和结局;历史是一个二级混沌系统,难以做出预判

  2.长期来看,人工智能的飞速崛起会造成更多失业,虽然也会产生新的岗位需求,但失业的人培训和再就业是困难的;发展成果的再分配机制也是难以预判的

  3.经济因素导致的出生人口下降是可以修复的

  (二)文化因素

  根据国家卫健委的调查,2017年、2019年和2021年育龄女性平均打算生育子女数分别为1.76、1.73和1.64个;其中,90后和00后的女性生育意愿尤其低,分别为1.54和1.48个。上述变化同时受到经济和文化因素的影响,女性成长的时代背景、受教育情况和对职业发展的态度变化,对生育率下降起到了关键作用;新一代年轻人的生活态度,也非常值得思考。

  1982年实施计划生育以来,越来越多的家庭只有一个孩子,女儿也能像儿子一样被关注、被期待,在精心养育之下,女性的自我意识开始觉醒,高等教育的普及加速了这一进程。

  1.女性教育

  教育程度的提升通常与生育率负相关,经过高等教育的女性会更多的考虑职业发展。根据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教育程度与生育孩子数的关系如下:

图片

  根据人民政府官网发布的数据,2019年全国已有28个省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超过90%,义务教育巩固率达94.8%(完成九年义务教育的比率);2023年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95.7%,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目前,低学历群体基数已降低至较低水平,且进一步降低的速度趋缓,预计未来不会造成出生率大幅波动。

  根据2020年人口普查数据,20-24岁群体,研究生男性和女性分别为68.6万人和86.2万人,大学本科男性和女性分别为879万人和1009万人,大学专科男性和女性分别为926万人和920万人。女性教育已经不弱于男性,甚至取得了一些优势。

  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的《平等 发展 共享:新中国70年妇女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改革开放40多年来,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不断增加。2010年本专科在校女生比例已超过50%,2015年基本达到峰值。

图片

  如果未来高等教育女性人数不再增长,教育程度对生育率的负面影响将会边际递减。

  根据中国统计年鉴,2023年的教育资源相比2017年显著增长,但增速已经趋缓。根据人口结构数据,在未来的5-10年内,15-24岁女性人数将相比2023年高10%以上,预计不会发生女性教育比率大幅提升的情况。

图片

  通过以上数据也可以看到,由于教育程度大幅提升,女性将更加关注职业发展。

  2.女性职业发展

  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数据,2019年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68.6%,略低于日本的72.8%;欧美发达国家大部分在70-80%左右。相比1990年,中国女性劳动参与率出现了显著的下降,主要原因应该是女性受教育年限延长导致的延迟就业,也不排除劳动力市场性别歧视、专职育儿等因素。因此,劳动参与率很难评估女性职业发展情况。

  根据《平等 发展 共享:新中国70年妇女事业的发展与进步》白皮书,2010年女性就业人数达到峰值3.4亿人。由于2000年和2010年中国统计年鉴缺乏20-55岁女性人口的统计数据,因此无法进行对比分析、计算女性就业比率的变化情况。

  但是从女性接受教育的数据,可以合理假设女性就业趋势不会发生大幅改变。

图片

  在女性就业人数达到峰值的基础之上,女性对职业发展的态度将会深刻影响生育率。

  以日本为例,“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家庭分工观念根深蒂固,随着日本女性教育程度提高,更加追求思想独立、经济独立,日年轻人的结婚率出现较大下降;另一方面,日本传统职场文化加班和应酬较多,职业发展的考虑也对结婚和生育造成了一定负面影响。

  中国是否也出现了结婚率下降的情况?

图片

  从中国统计年鉴发布的数据来看,结婚率确实出现了显著的下降趋势。

  中国在男女平等方面可能优于日本,但中国女性同样面临职业发展问题。

  从企业文化来看,国央企和党政机关对女性生育包容程度较高,民营企业更为现实。根据2023年统计年鉴,非民营内资单位(包括国有企业)贡献就业比率为19.3%,民营经济贡献了接近80%的就业(港澳台和外商投资贡献就业比率不足3%),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民营企业受到冲击更大,可能对女性生育造成额外的压力。根据智联招聘发布的《2022年中国女性职场现状调查报告》,61.2%的女性在求职中被问婚育情况,高于上一年的55.8%。

  3.更加丰富的选择

  现代社会衣食无忧,年轻人选择让自己高兴高兴,与其生育后代、承受更大的经济和生活压力,不如玩玩游戏、刷刷剧、体验潮玩和宠物。近年来,二次元文化和谷子经济崛起,无数的新选择可以满足不同的心理需求,升职加薪、传宗接代不再是唯一选择。

  理查德·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创造了Meme一词(与基因Gene相对的一个概念),来探讨文化对DNA的挑战。虽然30多亿年以来,DNA始终是最成功的复制基因,但它不一定永远享有垄断权。通信方式的改变,使人类文化以空前的速度传播和演化,从口口相传的故事,到文字书写和印刷术,从广播、电视到互联网。大脑和意识源于自然选择,现在却被文化产生的强大心理力量满足,Meme开创了崭新的进化形式——在人类大脑中复制,由注意力进行选择。

  人类作为基因的容器被创建,却同时成为Meme的载体,文化赋能人类成为唯一能够反抗基因暴政的生物。如今,我们已经找不到孔子的后代,儒家思想却依然历久而弥坚,自然选择能够决定基因的传承,却无法阻止文化的扩散。

  回到生育率的问题,在女性工作率较高的国家,如果社会福利足够好,生育率依然能达到较高水平,例如冰岛、瑞典等发达国家。但社会福利的提升不可能一蹴而就,我国以制造业为主的产业结构,尚不具备足够的利润空间过渡到高福利社会,开心且无压力的繁育后代难以做到,生育率在短期之内恐怕很难逆转。

  (三)总体展望

  综上,对未来5-10年进行推演:

  (1)如果没有特殊事件发生,育龄人口预测数据应当差距不大

  (2)预测的生育比率与近几年的变化趋势相比似乎略高,大家也可根据自己的观点进行调整

图片

  上述预测的结果是,2033年出生人口较2023年下降12%。

  从2017年0-4岁婴儿人口达峰,到2023年下降幅度为34.5%;到2033年将再度下降28%,年化增长率-3.2%。看来,婴儿配方奶粉的受众群体,似乎还远没见底。

  好消息是教育资源将越来越不稀缺,与其紧密绑定的房地产又少了一个筹码,叠加育龄人口下降带来的需求减少,年轻一代将迎来充分的减负空间,90后大概率成为这段历史进程最“照顾”的一代。

围观点赞

中国飞鹤的受众群体会触底反弹吗?——婴儿配方奶粉需求展望
婴儿配方奶粉受众群体的年龄为0-3岁,其销量与人口出生率、母乳喂养情况高度相关;销售价格则主要受到行业竞争...
长按图片下载保存 或 分享朋友圈/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