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中

“脆皮”儿童,父母被拿捏的“软肋”?

2023-12-05 来源:中食财经

  “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父母口中常说的话,成为生产商进军儿童消费“深水区”的利器。

  今日,#天价母婴消费收割“廉价爸妈”#话题冲上百度热搜第一。据媒体报道,2个奶瓶原价800+、基础款婴儿背带标价三四百,奶瓶清洁机动辄2000块,婴儿推车甚至狂飙至上万元……愈来愈多“儿童定制”价格刷新消费者认知。

  今年10月,国家统计局公布前三季度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收入中位数24528元,即人均月工资为2725.33元。

  母婴消费升“天价”,需要支撑整个家庭支出的父母的收入,对比则显得“廉价”。值得思考的是,“集中优势资源托举孩子”的传统观念,在新时代消费现状下,该如何解读呢?我们以食品角度着手,能否看清儿童消费赛道,未来的前行方向?

  01

  价格上扬、功效难定

  儿童食品、自动奶瓶清洗机、注水保温碗……儿童消费正在衍生出越来越多“儿童专属产品”,它们在标以高价的同时,不约而同的表示为儿童“保驾护航”。

  但事实究竟如此吗?

  一位母婴方面人士曾举例,一个品牌注水保温碗,为了提高售价,几年时间里不断叠加“保温超能力”,已出现品质过剩的情况。其最新一代产品,足足有4层不锈钢,单碗重达1.5斤。据粗略计算,注入热水和饭菜后,相当于父母每次喂饭要托着2斤的碗,喂一顿饭可能就要废掉一只手。

  诚然,儿童的成长过程,是免疫系统逐渐完备的过程,这或导致儿童日常中表现的较为“脆皮”。但不少生产商打着“为儿童好”的名义,实为为提高价格过度开发,或已然使得产品失去为使用者提供便利的本质。

  儿童食品,亦延续儿童产品高价特征。当下,油、盐、水饺、奶酪等均出现“儿童标签”产品,价格亦完成“断层式”上扬。

  以热门品类“儿童酱油”为例,某款儿童酱油,号称“减盐配方更适合宝宝”。价格为42元,每瓶152ml,钠含量为每10毫升含钠409mg;相对比,一款“海天”淡盐酱油价格为19.8元,每瓶480ml,每10毫升含钠460mg。二者在含钠量相差无几的基础上,贴上“儿童”标签的酱油,价格为海天同类产品的6.73倍;某品牌300g装的儿童水饺,价格为19.9元至34.3元不等。在该柜台旁摆放的同品牌普通水饺,1kg装的价格为12.9元,价格差距明显;还如某品牌婴儿饮用水,在购物平台的售价高达8元/升,但同品牌的矿泉水只要1.8元/升,身价相差近5倍。

  儿童产品真的更适合儿童吗?当下,我国对3岁以上儿童的食品,没有针对性的规定和标准,主要是依据《食品安全法》《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等法律法规来进行管理。儿童食品亦与普通食品般,符合上述法律相关规定,并没有“更适合”相关考证。

  值得关注的是,顶着专为儿童研发的光环的产品,使得不少父母趋之若鹜,亦无故加重了家庭负担。数据显示,目前国内超过60%的家庭,每个月育儿开销超过2000元。其中,95后家长每月的母婴产品支出,达到了家庭月收入的30%。最后,父母只能无奈道,“养孩子哪有不花钱的”。

  02

  高价儿童食品背后暗藏危机

  一般来讲,分工越细,生产效率越高,创造的财富越多,由此使得市场范围进一步扩大,分工程度与市场范围,二者之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关系。但其中,不可或缺的一个因素是专业化程度的提升。

  儿童食品市场的热闹,体现了社会分工进一步细致,但由于当下对所谓的“儿童食品”的监管还有待完善,给许多不法商家钻了“儿童食品”的空子,打着“为儿童”的口号,但在专业化塑造上固步自封、甚至违背底线,为儿童食品的发展按下“倒退键”。

  具体表现上,一方面,互联网经济的当下,受“信息茧房”等影响,商家发布的有关儿童产品的种草文为父母们“连环洗脑”,并为父母营造出产品“无可替代”的假象;另一方面,产品在提价的同时,并没有真正针对儿童群体的实际需求来生产,只是针对某一卖点进行产品“修饰”等。例如有媒体曾曝出,一种售价不菲的“儿童牛排”,食品添加剂就多达20余种。

  业内人士披露,所谓的儿童食品,主要是在包装上下功夫,通过卡通或者IP联名吸引消费者购买,然后为了保障复购率,主要会根据儿童的口味去做添加。

  此前,贵州教育官方曾公开表示部分婴儿水、儿童奶酪、儿童牛奶等“儿童食品”可别再买。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营养专家、教授厉曙光曾直言,在中国,除了婴幼儿配方奶粉,其余绝大多数标称 “适合婴幼儿”的食品,都为商家自封,都是商业“噱头”。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消费者认知的提升、消费“降温”,以及多方教育普及等影响,愈来愈多父母开始反思儿童产品消费的实用性,表示愿意为宝宝花钱,不意味着可以任人宰割。

  一位妈妈表示,“她不再被广告和价位的障眼法迷惑,学会了看材质、查国标、了解品牌口碑,甚至用企查查把厂家历史扒了个遍,给娃用的东西好还是不好,她心里有自己的一杆秤。”

  相信,当愈来愈多消费者学会“透过现象看本质”,以真正“爸妈甄选”助力儿童健康成长,亦倒逼儿童产品企业趋于卷品质,卷服务。如果政府监管、企业自律、媒体监督与消费者理性消费,几方面共同推进,方能使得儿童食品赛道有效扩容,良性发展。

围观点赞

“脆皮”儿童,父母被拿捏的“软肋”?
“再苦不能苦孩子“,这句父母口中常说的话,成为生产商进军儿童消费“深水区“的利器。今日,#天价母婴消费收...
长按图片下载保存 或 分享朋友圈/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