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控股澳优后,伊利最新把菲仕兰在华奶粉工厂“加进了购物车”。
近日有荷兰媒体消息称,伊利与荷兰皇家菲仕兰已就收购后者位于沈阳秀水的婴儿营养品生产基地达成协议。交易预计于2022年底完成,菲仕兰未进一步披露财务细节。
值得注意的是,该基地为菲仕兰在中国的唯一一家婴幼儿奶粉工厂,负责生产“子母”系列产品。
昨日,菲仕兰方面证实了上述交易计划,并表示其专业营养业务将聚焦美素佳儿品牌、超高端产品创新和数字化提升。同时,主要服务于餐饮客户的专业乳制品业务、向大中型乳企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配料业务这两大在华板块将持续深耕中国市场。
菲仕兰专注美素佳儿
根据外电消息,此次出售属于菲仕兰战略评估的结果。该公司正与伊利合作确保顺利过渡,270名员工将转入伊利并保留工作岗位。
“菲仕兰将继续活跃在中国市场,但将完全专注于美素佳儿系列。”外电写道,菲仕兰战略评估表明,美素佳儿能为业务组合带来较高的附加值,聚焦该品牌有利于实现最佳增长。
据了解,菲仕兰是在去年12月宣布对美素佳儿进行战略复核的,过程中也不断传出竞购的消息。但经过评估,该公司仍决定保留美素佳儿,并称该业务“仍然是菲仕兰业务组合的重要部分”,未来将重点关注中国、希腊、马来西亚、墨西哥和越南。
评估结论还指出,负责婴幼儿奶粉的专业营养品业务组将全面关注美素佳儿品牌、在高端领域的创新和进一步数字化。
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国,除了进口的美素佳儿,菲仕兰还拥有“子母”这一国产婴配粉品牌,由此次被出售的秀水工厂生产,主打下沉市场。据市场监管总局网站了解到,该工厂所获批的三个配方均为“子母”品牌。
据悉,菲仕兰曾沟通表示,在交易完成之前,“子母”客服热线将继续为客户和消费者提供所需的服务。而从该公司近几年的论述中来看,“子母”婴配系列产品已鲜少出现,更多是介绍其他“子母”产品线,如成人奶粉、儿童奶粉、儿童奶酪。
虽然子母婴配粉已颇为“低调”,但其生产工厂仍有动作。
资料显示,当地2021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到,期内菲仕兰乳业完成了生产线升级改造。据招聘网站显示,该工厂于7月12日发布了化验员、在线检验员的招聘信息。
此外,上述招聘网站的信息还显示,坐落于秀水的“菲仕兰乳业有限公司”厂区面积5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2925平方米。设计日产量可达80吨,年生产高端婴幼儿配方粉可达2.6万吨。该工厂主要以干湿复合工艺生产婴幼儿配方乳粉,主要产品涵盖婴幼儿配方粉的3个段系、5大品相,4种包装规格,共计34个产品。
行业人员对此收购表示,对菲仕兰而言,这将能很好地释放中国业务资源的效用,更轻松地推进全球战略在中国的落地。他还认为,伊利和菲仕兰接触并不意外。“之前,菲仕兰和荷兰瓦赫宁根大学参与发起了中荷奶业发展中心。当时伊利是中国乳业的重要成员,两家公司有过很多互动,关系本来就不错”。
伊利奶粉业务再出手
至于买家的想法,另一位在奶粉业从事多年的人士猜测道,伊利婴幼儿奶粉业务发展很快,产能和配方名额也要快速跟上,收购是更理想的选择。
“现在在中国新建一个奶粉工厂难度不小,从工厂申报到配方注册,走完整个流程要好几年。”他指出,按照伊利定位全球一流乳企的想法,其婴幼儿奶粉业务应该以中国最大婴配粉企业飞鹤为参照。
“伊利婴幼儿奶粉现在体量是100多亿,如果对标飞鹤,差不多还得翻一倍。那产能配套肯定也要跟上,如果收购价格适合,现买一家工厂可能比自己新建或扩建来得更快。”该人士称。
算上菲仕兰工厂,这已经是伊利在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再次发动婴幼儿奶粉收购。
去年10月,伊利宣布收购澳优34.33%的股份,并成为后者单一最大股东。该交易也是2021年中国乳企之间规模最大的一笔投资并购。到今年3月要约收购截止时,伊利持股已提高至约59.17%,成为澳优控股股东。
“我们希望利用伊利优势,能在采购、营销、运营等多方位协同,通过这种协同充分给它赋能,提升澳优运营能力,增强进口线市场的整合能力。”伊利高层曾在今年4月举行的业绩会上表示,无论是本土品牌线还是进口品牌线,伊利非常有信心都能占据“足够的市场地位和优势”。
目前,伊利已通过旗下品牌“金领冠”布局多个细分品类,包括有机、A2蛋白、羊奶粉等等。
伊利高层在会上引述尼尔森数据称,2021年,伊利婴儿奶粉增速位列行业第一,份额已经提升到市场第二位。Euromonitor数据显示,2021年澳优和伊利按销售额统计的婴配粉市占率分别为 6.3%/6.2%,合计市占率为12.5%,两者合并后将超越雀巢(11.7%的市占率) 成为行业第二。
据伊利高层透露,伊利2022年会持续加大对婴幼儿奶粉投入,在份额和增速上继续扩大优势。“在其他(潜力)业务的资源分配上,我们会优先选择市场大、盈利好、机会多且确定性高的业务,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对奶粉进行了优先投入”。
在他看来,婴幼儿奶粉的机遇一方面在于,随着部分外资和小品牌份额下降,千亿规模的中国婴幼儿奶粉行业仍有很大整合机会,伊利能抓住被释放出来的空白市场。另一方面,从中长期看,生育率影响有望随着疫情常态化、生育鼓励政策落地而有所好转。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向母婴行业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方式:168466559@qq.com
伊利-滋养生命活力
长按扫码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