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超市、卖场中分离出来的母婴行业经历了消费升级以及二胎生育等红利,现已进入新一轮的变革期,不仅面临着传统电商和新型电商的分食,新生儿数量逐年减少导致蛋糕份额进一步缩小。为在减量市场里保持增长,母婴行业从品牌到渠道到终端内卷不断层,降价已是常态化,过分依赖赊销使现金流陷入持续紧张的局面。
先赊再挣的门店抢客大战
在当前极不景气的市场环境下,门店的生存状态呈现了两极分化现象。佛系门店面对各品牌频繁的开客活动已经感到疲软,索性选择躺平听任天命。而积极分子不仅与品牌高度配合,甚至已经不满足于品牌的促销政策了,为在数据上多卖货,赊账给顾客也不足为奇,只要一家开了这个端,但凡想要存活的门店也会被迫走上先赊再挣之路。
这种现象在下级乡镇市场尤为普遍,由于成交关系链大多为熟人消费+信任消费,加上留守孩子较多,一般都是老人到门店购买,到年底由外出的父母回来统一与门店结账。
渠道上下为难
下游门店要么躺平卖多少算多少,要么货款不能及时收回,作为供货端的经销商自然也不会好过。经销商是品牌和门店的中间人,既要承担品牌压货的压力,又要对门店给予帮助,所以传统经销商一般都是走薄利多销模式,低库存、高周转才能保证利润,而躺平的门店显然不能满足这两点,积极卖货的门店出货量大但由于依赖赊账自身现金流吃紧,没办法做到对经销商现款现货。
对此,经销商表示无奈,比起让货躺在仓库徒增管理费用,及时赊销给门店至少还能看到可观的销售数据。但若不及时跟进应收账款,后很有可能导致周转资金断裂使自己陷入窘境。
飞鹤、完达山、冠高骼/高躰等品牌经销商长沙皇茵商贸董事长李卫民对此认为,在疫情之后,母婴行业的互害模式尤为加剧,一波一波的恶性循环后将使大量的门店闭店、渠道甩货、品牌消失,这非常不利于行业的可持续发展。竞争本是好事,多一分就成了内卷,少一分则是躺平,不论作为行业的哪一端,都要把控好这个度,共同守护大家的生态食物链。
倒逼品牌过度让利
门店与渠道行路皆难,品牌作为理论上的甲方是否只要坐等数钱就行?甲方从来都是更不易。面对追求精致又越来越理性的消费者,不仅要想尽办法输出能被认同的情绪价值,创造更好的消费体验过程,还要压缩本就透明化的利润空间拿出实在的低价。
冠冕堂皇的各种优惠算法已经行不通了,新一代消费者懒得去算,奶粉有买五赠五、就有买三赠三,更有甚至还有买一赠一喝完再买单,还能领一堆礼品带回家,这样自残式的厮杀在品牌之间早已开始,短期内大的获利者自然是消费者,从长期来看低价竞争不论是品牌自身或是对行业、对消费者都是极为不利的。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向母婴行业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方式:168466559@qq.com
长按扫码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