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中

单店占比50%,连锁占比5%,母婴连锁越大越做不好?

2020-09-02 来源:母婴营养品评论

  “我们做得不好。”不止一次听到母婴大连锁的老板说这句话。

  比如在第三届中国发展论坛上,娃娃国董事长邹波就这样说过。前两天,我去走访了河北的一个连锁老板,一问到占比,他也不好意思地表达“做得不好”。

  连锁就是做不好?

  行业里似乎也有某种不成文的心理暗示:只要是做连锁的,就做不好。母婴评论粉丝交流群里面,也有品牌直白表示,从不做连锁,投入大,产出低,还贼累。

  而对于连锁占比低,老板们也给出了相对客观的理由。比如全国某知名大连锁曾在上吃过亏、踩过坑,一度不敢碰。

  而河北这位渠道朋友更多是把精力放在了服务项目上,对并没有那么重视。

  再或是,开始重视,还没发力,如邹波所说,“娃娃国是从去年开始真正关注,做比较‘慢’。”

  同时,还有一些“外力”因素,如爱婴贝美CEO张小英则表示,“系统所在的十堰是一个很特别的区域,贫困县城全部推行营养包,不少客户群都拿到了免费的资源,而且当地医院推得也比较好,所以,系统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难道连锁越大,就越做不好吗?

  不然,很多大连锁其实成绩不错,占比在15%左右的不在少数,那些单体店、几家门店的系统,也不是各个都做得好。

  “而且,占比并不是评判一个系统做得如何的佳指标,”我记得在去年的品类爆破论坛上,有位连锁老板“纠偏”这个观念。

  她说,“大连锁的值产出其实是很高的,但是其他品类更强势,造就了占比偏低,比如单体店做50万,就能在门店中占一半以上,而连锁店年产出500万,可能在系统中占比只有几个点,但是,这500万对于单体店而言,可望不可即。”

  为何母婴这么难做?

  有一个“血淋淋”的现实是,上半年下滑了,不管以前做得好或不好。某种程度上,这说明了原来做得好也许只是踩的品类红利,现在才是真正的拼“刺刀”时刻。

  我们一直期待的成为门店“第二品类”愿景,迟迟难以实现。应该思考的是,为什么母婴这么难做?

  除了疫情和消费力的影响之外,还有母婴行业自身的原因。第三届中国发展论坛上有品牌朋友就分享了一些全局的视角和看法。

  富诺健康(惠优喜)总经理程彦分享表示,母婴难做、第二品类之路难走的重要原因有两个。

  “,母婴渠道一直关注“增强型”解决方案,而成人营养提供的是“替代型”解决方案。”

  “比如消费者喝了牛奶还要**,吃了米饭还要补充维生素,这个过程增加了市场的教育成本和消费者的购买成本。而在成人中,尤其是在药店,比如消费者购买了增强免疫力的产品,就不一定再购买感冒药,所以成人的成长速度会显然高过母婴渠道。”

  “第二,品类资源分散,市场缺乏领导品牌。没有品牌强大到能够一力承担市场教育的重任。目前,这个行业的品牌还不集中,还没有形成品牌梯队,品牌力不聚焦很难快速行业的发展。”

  深圳市海王健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何敏表示,“一向是专业程度较高、需要巨大的教育成本的行业,无论对于B端还是C端均是如此,这是制约大多数门店该品类扩增的主要门槛。”

  观念与解决方案、品牌化、专业化等问题得以解决,母婴渠道做好就是顺其自然的事情,不分连锁大小。

围观点赞

单店占比50%,连锁占比5%,母婴连锁越大越做不好?
“我们做得不好。“不止一次听到母婴大连锁的老板说这句话。比如在第三届中国发展论坛上,娃娃国董事长邹波就...
长按图片下载保存 或 分享朋友圈/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