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加载中

原奶价格持续下跌 中国奶牛养殖业路在何方?

2018-08-23 来源:快消新视点

原奶价格持续下跌 中国奶牛养殖业路在何方?

  7月全国生鲜乳收购价格为3.37元每公斤,已连续7个月出现下跌。原生态牧业、西部牧业等已发布半年业绩预告,企业净利润均为负数。多家乳企的中期财报还未发布,预计亏损、下降是必然趋势。

  值得注意的是,直到去年,上游企业依然没有走出业绩寒冬。中国圣牧2017年亏损9.86亿元,对于亏损原因,该公司坦言为应对原料奶市场需求疲软而控制奶牛数量,原料奶价格普遍下降,2017年面对乳制品激烈的市场竞争,集团调整市场战略,自有品牌液态奶的销量和售价相较上年均降幅较大,同时原料奶的平均价格相对上年降幅较大。

  乳业专家王丁棉称:去年全国平均生奶价每公斤3.44元,今年5~6月份还有下跌,伊利蒙牛的收奶价曾降至到3.20~3.30元/公斤,7月奶价开始有点反弹,上海的协调价还到了3.70元。目前的全国平均奶价大约是3.50元/公斤。广东的奶价退5.30~5.5O元,与内地反差较大,全国各地奶价都不尽相同,但大抵还是下降趋势。

  王丁棉表示:我国的生奶均价3.50元/公斤,单纯以奶价看,与国际奶价已不算低了,但我们的饲料成本及劳力成本及生产效率等不如国外,据我的测算,我国生奶均价应在3.70~3.80元/公斤这个区间较为合理。

  养殖企业多重难题

  除了低收购价,土地、环保等诸多因素的限制外,养殖企业们普遍认为进口大包粉对于行业的冲击是致命的。大包粉进口规模从08年10万吨迅速攀升至17年72万吨,约占中国原奶总需求的17%。

  大包粉是生鲜乳的替代物,是鲜奶经消毒、脱水、喷雾干燥制成,使用时可按重量比1:8,容量比1:4,还原为原鲜奶,适合长途运输和长期保存,主要由国外供给。按照1:8比例计算,在国内生产一吨大包粉需要花费27000多元的生鲜乳,约3860美元/吨,而全脂大包粉的进口价格也只有3200美元/吨左右,低于国内成本价格。

  从2013年10月起,进口大包粉的价格从5208美元/吨的高位快速跳水,到2014年低时曾接近2000美元/吨。巨大的价差,导致国内部分乳企和食品企业放弃使用国内原奶,转而使用更便宜的进口大包粉,即将大包粉还原成液态代替鲜奶使用。

  “大包粉的涌入让中国原奶市场一下从供不应求变成供过于求。”这是一家上市公司在年报中的表述。大包粉的涌入对国内原奶产业形成了巨大冲击,国内原奶价格大幅下跌三成左右,部分地区奶价甚至低过了矿泉水。

  从成本对比上看,在高价奶与低价大包粉间,企业自然会选择后者。今年5月,农业农村部副部长于康震给出了一组海关数据:2017年,中国乳制品进口量从2008年的38.7万吨增加247.1万吨。2017年进口乳制品折合成生鲜乳的数量达1485万吨,占国内生鲜乳产量的40.6%。进口的乳制品主要是原料粉,也就是大包粉,2017年进口71.8万吨,折合成生鲜乳相当于570万吨生鲜乳。

  除了成本差距外,土地也成为行业公认的奶牛行业的约束力。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畜牧业经济研究中心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刘玉满,其撰述的报告《中国奶牛养殖业成长的烦恼:成也土地,败也土地》被业内广泛转发。刘玉满指出,发达国家的经验和国内的生产实践均已证明,规模化养殖对土地的需求是一种刚性需求,养殖规模越大就越依赖于土地的供给。国家应为奶牛养殖业出台相关的配套土地政策,不仅应对现行的土地制度做出相应调整,还应为奶牛养殖业提供的配套土地进行财政补贴,让养牛人想用地、有地用、用得起。

  现代牧业总裁高丽娜,则从另一个层面解读了包括现代牧业在内的养殖企业所面临的难点。“对比国外同行业可以发现,公斤奶成本较高的主产国,如美国及欧盟政府均对奶业提供多项优惠补贴政策,而我国与发达国家相比,补贴力度和宽度相差很大。”

  值得一提的是,“复原乳”也是烦扰养殖企业的难题之一,“这也是老生常谈的话题了,”高丽娜解释称:“因为大包粉成本低,很多小型乳企为节省成本会选择将大包粉复原为其他产品,而不是直接用鲜奶进行加工,这也导致国内产能出现过剩。”

  路在何方?

  今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奶业振兴保障乳品质量安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其中就提及要优化乳制品产品结构,鼓励使用生鲜乳生产灭菌乳、发酵乳和调制乳等乳制品。这对于行业来说是无疑是项利好,但是行业人士也纷纷表示,如果只是“鼓励”,而非“强制”,实际效果就要打折扣了。

  为了抗衡在原奶销售上完全受制于外部采购,现代牧业在2011年开始推出自有品牌牛奶上市销售,即自己直接卖牛奶。然而目前来看效果也不理想。初现代牧业凭借奶源优势主打高端牛奶,但是消费者在终端市场选购牛奶时更看重的是品牌。在产量规模有限的情况下,现代牧业显然无法投入大量广告资源进行品牌推广,终好奶很难卖出好价。尤其是当大品牌们大力度促销时,现代牧业也只能跟着降价促销,甚至搞起了“买一送一”。

  从奶牛养殖上游将产业延伸到下游自有品牌产品生产销售的企业也不在少数。行业人士的普遍看法是,这属于被迫之举。在原奶卖不动时,加工成为产品也是一种提高收入的手段,但是从实际效果看,企业们的尝试成效甚微。“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宋亮直言,奶牛养殖和产品销售本就是两套体系,现代牧业回归上游,将下游交给更加善于操持市场终端的蒙牛有其道理。

  黄剑黎也同意这样的说法,他不建议奶牛养殖企业做下游尝试,“打通产业链的做法是无法铺开的。”黄剑黎举例,反之很多下游企业也不会做养殖的全产业链,“因为养殖本身是重资产,投入会很大。”

  “让中国的乳企更多的用自己的原奶,这不仅仅是市场问题更是中国产业安全的大问题。”多家大牧场经营者都这样呼吁。而更让很多养牛人期待的是,近有消息称农业部等正在酝酿对乳品生产所采用的原奶实行分级制度,通过在产品包装上的明示原奶等级来让消费者对产品原材料品质知情,从而提升奶企选用优质原奶的积极性,并且让优质的原奶能卖出更高的价格。

  有业内人士指出,其实中国乳业产业链初就存在缺陷——先有了大型加工企业创出品牌产量提升后,才感到奶源不足开始到处找奶,这个过程本身就容易出现奶源品质问题。如果奶源与加工能协同发展,中国乳业可能就会避免很多弯路。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大牧场模式持续亏损,但是包括蒙牛、伊利等全国的乳企却恰恰在这个时候将目光瞄向了这些牧场。去年2月份,蒙牛以每股1.94港元向现代牧业进行强制性现金要约收购,成为大股东。也就是说现代牧业如今已经是蒙牛旗下的企业。而另一乳企巨头伊利则曾将目光瞄向了另一家上游企业圣牧。2016年11月,中国圣牧和伊利一同发布了收购公告,当时称伊利拟以每股2.25港元的价格协议收购圣牧股东手中的股份,收购完成后,伊利将成为上市公司中国圣牧的大股东。虽然这桩交易终未能达成,但这也显露出伊利对于上游“大牧场”的关注。“龙头企业对‘大牧场’的关注或许具有风向标的作用!”很多还在亏损中挣扎的“大牧场”对此充满期待。

  要想生鲜奶价提升至一个合理区间价格,仅依靠乳企“施善行好"不成,政策可出台一些鼓励使用本国奶源的政策,如扩大使用生鲜奶源的品类,目前仅有巴氏奶及学生奶是规定不准使用还原的,其次是使用国产生鲜奶源要实行报备及公告制度,第三个手段是用税收政策鼓励本士奶源生产与销售,此3招足够了,立马见效。王丁棉表示

  高鸿宾认为: “除了行业生产能力的差距外,我们现在还没有具有世界知名度的品牌企业。现在到实现这个目标是征途漫漫,仍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持续努力。”

围观点赞

原奶价格持续下跌 中国奶牛养殖业路在何方?
7月全国生鲜乳收购价格为3.37元每公斤,已连续7个月出现下跌。原生态牧业、西部牧业等已发布半年业绩预告,企...
长按图片下载保存 或 分享朋友圈/好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