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 Apple watch 的推出,智能可穿戴设备可以说真正意义上进入了万花齐放的阶段,这里为什么说 Apple watch 而不是 MOTO 360 呢,因为苹果是一直作为行业的风向标来行业的发展趋势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虽然三星早早的推出智能手表但始终也没有火起来。
目前的智能可穿戴设备基本都是从智能终端获取数据,然后在手机对应的 APP 上进行统计。有的 APP 会根据运动产生的数据推算出消耗的卡路里,然后根据消耗的卡路里向你推荐合理的饮食。
就目前的可穿戴设备的问题聊这么几点。
外观
就目前市场上的可穿戴设备来看,分为这么三种:
种是如同 MOTO 360 的圆形表盘,这种表盘与传统手表的表盘一致,比较符合大众的审美;
第二种是以苹果为代表的方形表盘,三星在方形表盘的基础上做了相对应手腕的弧度优化;
第三种就是手环,目前市场上的手环产品很多都是不配备显示屏或者是配备 OLED 显示屏、LED 灯和电子纸屏进行简单的显示时间和一些消息提醒。
对于智能可穿戴设备来说,先它是被穿戴的,人们在选择穿戴的时候,要素就是外观,没有好看的外观,80% 的用户就被拒之门外了。
而就目前的可穿戴设备来说,做的好看的没有多少,或许很多人认为 MOTO 360 的样子不错,不可否认,MOTO 360 选择了与传统手表一致的外观,在大众的映像上是加分的,但是恰恰在这一点上,它失去了与传统手表的区别。
回看 Apple watch 与三星的 Gear,都是方形表盘,苹果 Force Touch 的加入使得在交互上有了新颖的方式,但并不能算是真正的创新,而且两个按钮也违背了苹果至简的设计原则。
三星的 Gear 使用了曲面屏,在设计上也属于大胆的突破。But,两者的方形表盘从一出世就被人所诟病,尤其是 Apple watch,在我眼中,算是傻大笨粗了。
转过头来看看手环,就目前的可穿戴市场来说,手环产品是多的也是杂的,以小米手环为例,外观设计几乎没有新意,你可以说 79 块的东西你还要啥自行车,没有设计就是好的设计,但是,没有人喜欢没有设计的东西。相比华为手环 B2 和 OPPO 手环 O-Band 在设计上还是比较能让人接受的。
作为一款可穿戴的设备,在外观上让人接受不了可以算是比较失败的了。在互联网时代,哪怕是街边跳广场舞的大妈们对美都是有追求的,更何况是普通消费者呢。而即使 Apple watch 想用不同表带来搭配不同的使用场景,也不过是一种折中的方法。对于可穿戴设备,我们有理由要求有更好看,更时尚,更百变的设计。
功能
可穿戴目前大的功能可以分为两大类,健康监测、消息通知。
对于小小的可穿戴设备来说,健康监测的准确性多高,一直是大家争论的一个点,从以往的视频中也可以发现,即使是在计步这个基础功能上,各家产品所产生的数据都是不一致的。
所以单凭几个小小的 sensor 是不可能做到医疗级别的水准的,而与此更高级别的心跳监测等等这些数据的正确性都是有待提升的,对于每个人来说,只有正确的数据处理起来才是意义的。所以就目前的各种可穿戴设备监测产生的数据有多大意义,这一切都是一个未知数。
放在这个小的设备上,很大程度上这个功能将可穿戴设备的角色划分为了手机附属的消息通知中心,某些时候,也提升了手机的续航表现。
消息通知这个功能在用户刚刚接触到可穿戴设备的时候可能需要适应一会,因为需要从看手机的习惯转变为看手腕的习惯,学习成本上来说几乎为零,但是针对不同系统的产品,以及通知的设置还是需要用户自己去定义的。
其实消息通知这个功能更多的是把手机功能的一种剥离,并不能算作新的交互方式。类似与 Apple watch 加入 Force Touch 压力传感器,可以在情侣之间进行特殊的交互,这样的交互方式可以说是可穿戴设备交互方式上的一种新的尝试,而不仅仅是消息同时来到时简单震动一下。
My view
智能可穿戴套件
外观设计
之前小米推出了智能家庭的套件,那么,智能可穿戴设备是否也可以采用套件的形式呢?或许有人觉得,把可穿戴设备做成套件,那使用起来不是很麻烦吗?其实苹果已经在 Apple watch 上体现了这种设计思路。
因为人会在不同的时间处于不同的场合,举个例子,在一个高档的酒会上肯定不会佩戴运动版的表带,那么如果你拥有不同的表带就可以在不同的场合进行切换。所以,可以设计不同款式的表盘,方的、圆的,甚至自定义表盘款式。这样就可以适配不同人群。
数据监测
目前的可穿戴设备所监测的数据都是有误差的,前面说过,数据有误差,其参考意义就会有所降低。那么,如果是可穿戴设备套件的话,可以将不同的传感器置于不同的位置,这样从多种维度上监测数据。比如计步,目前的设备可能晃几下都会认定人在行走,如果将传感器置于手腕和脚踝处,然后将产生的数据通过某种算法得出人是否在运动,这样,通过两者的结合,数据的准确性就会提升,数据的参考价值就会变大。
数据处理
目前可穿戴设备产生的数据几乎没有被利用起来。用户只能看看自己消耗了多少能量,走了多少步。我认为这些产生的数据没有被利用起来都浪费了。
先,如果能保证数据的连续性,那么数据的参考意义会很大。目前,没有医疗机构与厂商合作去推出 APP,可穿戴设备某段时间内产生的数据是否可以作为医生看病的参考条件呢?当然,这些是基于传感器记录数据的准确性上的。如果可以的话,医生在给病人看病的时候是否会更便捷?现在,还没有一家厂商可以作为平台与医疗结构合作,目前用户产生的数据没有很好的利用,是很大的资源浪费。
在#思想汇报#的视频里,自如也提到过,可不可以将设备处理数据的算法统一,可不可以有一套完善的标准体系呢?其实每一家厂商都可以做这样的事,关键时一定要与医疗结构共同完善,这样采取到的数据才可以保证准确性,这样得到的参考价值才更大。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向母婴行业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方式:168466559@qq.com
长按扫码 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