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随着营养品市场的火热,越来越多的母婴渠道将营养品视为利润补充的重要品类。但在实际经营过程中,大家却遇到了诸多问题。
比如,“营养品没有奶粉的刚需性,属于附加的。”“营养品是非刚需产品,周转慢,易造成库存堆积。”“很多功能性营养品仅仅是阶段性补充,难以成为高频消费品。”……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很多人觉得营养品可吃可不吃
的确,相比奶粉,营养品消费频率更低、消费者粘性更难建立。因此,很多门店虽然看到了营养品的趋势,但经营起来却十分不易。
一是,新客开发难。尽管目前营养品已十分丰富,消费者也有一定的营养补充意识,但店员在推荐时,仍有不少消费者存在困惑,信任感低、接受度低。二是,复购率低。很多消费者并没有养成必须吃营养品的意识和习惯,因此难以转化为门店的忠实用户。
此外,要想卖好营养品,门店必须投入时间和资金为店员的专业性持续赋能。外加,门店进货需要垫资,如果货品周转率不高,易造成库存积压,增加门店运营成本。
因此,不少门店在经营过程中常感力不从心,甚至将问题归咎于营养品的“非刚需”属性。但最近,我们却听到不同的说法,即“营养品非刚需、卖不好,是因为你不专业!”
强专业、高需求,营养品是刚需品!
怎么理解这个观点?我们可以从国家政策、专家共识、消费者需求等多方面来看。
首先,消费者本身对营养品有刚性需求。
比如有宝妈说,“我产后出院时,医生建议若无特殊情况15天起给宝宝食用鱼肝油/维生素AD滴剂,且建议喂食到1-2岁。”
这背后,正是因为鱼肝油/维生素A、D,可以促进钙磷吸收,保护视力,预防宝宝佝偻病等,对宝宝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但宝宝出生15天后,从母体带来的储备维D消耗减少,且宝宝自身无法合成,必须依赖体外摄入才能满足需要,而母乳里面维生素D极低,不能满足宝宝需求,而未满月宝宝又无法有效日晒,所以宝宝出生15天后补充鱼肝油/AD非常重要。
中国营养学会《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就建议宝宝出生15天后应每日补充400IU维生素D,美国儿科协会也建议宝宝出生后不久就要开始每日补充400IU,并维持到儿童及青春期。
而对于孕妈妈。国际妇产科联盟特别强调:“只有妈妈健康了,才能为宝宝提供健康的宫内环境,宝宝也才能更健康。”所以不管是《中国居民膳食营养指南》,还是中国营养保健食品协会等都建议孕妈妈要做好叶酸、碘、钙铁锌等重要营养素的储备。尤其是我国妊娠期孕妈容易存在缺铁性贫血,其城市患病率为20%,农村约40%,所以铁是孕中期非常关键的营养素。
又比如DHA,《中国孕产妇及婴幼儿补充DHA的专家共识》中明确提到:“孕期补充DHA能够降低早期早产发生风险,并适度促进胎儿生长”;“孕期补充DHA能降低婴儿食物过敏发生率和青少年哮喘发生率”。许多文献、研究也表明,孕期就开始补充DHA对于胎婴儿脑发育和视网膜发育至关重要。
此外,益生元、益生菌、乳铁蛋白等都对宝宝消化吸收、免疫力等各方面有重要作用。
因此,不管是从消费者需求还是专业建议、科学实证等来看,孕妈妈及婴幼儿童,都有营养品补充的必要性和刚需性,关键在于店员能否有足够的专业支撑,让消费者意识到,补充营养品的必要性,从而转化为门店销量。
其次,单纯卖营养品,只是“半成品”,必须匹配专业服务,才是“成品”。
门店经营营养品的核心痛点之一,就是付出了很多努力,却没有带来长久的生意。这背后,实际上是卖出去的营养品只能算“半成品”,前期的消费者教育、后续的跟进服务、顾客营养精准管理、持续教育沟通等都要打通,才能算“成品”。
所以说,营养品的经营是体系化工程,销售只是其中一环,店员本身的专业度,对消费者教育的深度以及服务的专业性,都要全维度提升,才能保证消费者持续购买营养品,进而保证生意的长久性。
专业,助力营养品更好发展
因此,能否依靠营养品为门店带来持久效益,取决于门店的专业度和消费者对营养品的认知度。当门店的专业度越高,消费者专业教育越深,能传达给消费者的刚需认知程度也会越高。
值得一提的是,目前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母婴连锁、调理型门店、精品店等将营养品卖得越来越好。比如有门店不到1年时间,就将营养品占比从3%提升到8%;有门店占比从个位数提升至双位数。这背后正是由于门店的专业性,满足了消费者对营养品的切实需求,既让消费者感受到了门店专业服务的力量,也认识到了营养品的有效性和必要性。
当下,营养品市场正处于持续发展的向好之势,值得门店深入布局。因此,品牌、渠道更应相互协同,紧密合作,共同做好营养品市场教育,进一步助力营养品的高质量发展。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向母婴行业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联系方式:168466559@qq.com
长按扫码 阅读原文